【529期】是「人格特質」而非疾病 認識「亞斯伯格症」

【記者王凱弘、林蕙心/報導】

亞斯伯格症經常被視為泛自閉症的一環,即使生活、語言能力和一般 人相比並無明顯落後,但社交、情緒上的偏執卻時常成為亞斯伯格症 與社會接軌的阻礙,本期《師青》邀請「劉氏文教」視聽動學習能力 檢測分析師李宜靜主任,和讀者一同探討、學習,與亞斯溝通、 協調的相處之道。

「他們通常只聽自己想聽、說自己想說的。」李宜靜解釋,亞斯缺乏 同理心,且常常詞不達意,部分的亞斯因為優於常人的聽覺能力使得 他們過於敏感、過度在意他人言辭,她強調在與亞斯溝通時,必須讓 對方了解:「所有的言語都是『針對事』,而非『針對人』。」另外 ,她說明,感性能力優異的亞斯,需仰賴「理性」調和,透過線條、 控筆等幾何課程加強「視」覺能力,並藉由反覆檢查和對照,提升亞 斯的條理溝通控制情緒、理性及耐心。

她坦言,多數有較偏激興趣的亞斯伯 格孩子,常有感覺動作能力發展落後的問題,或者玩法自制力較不成 熟,導致在團體競賽性質遊戲時經常因為失敗而發脾氣,成為亞斯社 交障礙的導因之一,但她表示,當能力和環境能相互配合時,「玩得 來」自然就能與他人有良好互動,此外,她認為「社交治療」課的要 有良好效果的前提須建立在孩子有「社交能力」,而社交能力的基礎 是擁有同齡的運動能力。有明確訓練技巧、提升感覺運動能力的體育 活動對其相當重要。提升亞斯的感覺運動能力,可以讓亞斯從活動過 程中獲得運動技巧,學會「配合」與「等待」、「規則」,屏棄 進而改善「固執」。

面對社會對於亞斯伯格症的污名化,她回應,應把亞斯伯格症視為「人格特質」而非疾病,強調透過「視、聽、動」三種能力年 齡表現的提升,讓能力年齡與生理年齡相符合,就能讓亞斯和社會接 軌,破除社交、溝通障礙,她說:「並非要徹底扭轉他們的興趣、想 法,而是希望他們在團體中也能融入,不會受到傷害,享受各種學習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