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期】師大人的蔬食地圖 「蔬大人」團隊專訪

【記者/鄭兆佑報導】永續議題在師大校園漸漸受到關注,越來越多關注永續議題的社團創立,例如永續出師(原臺師大「根與芽社」)、動物陣線、師大杯特等等。新興的素食社群「蔬大人」,也是其中之一,本篇報導專訪蔬大人發起人楊婷雅、廖婕宇,「蔬大人」的誕生之路與未來展望。

想吃蔬食不好找 自創粉專沒煩惱

「蔬大人」的發起人是地理系112級的楊婷雅和廖婕宇,兩人原先是室友,楊婷雅自國中起就有吃素的習慣,廖婕宇則是在大三時被楊婷雅推薦去吃福智青年社的免費素食便當,沒想到吃便當前要先聽關於減塑、吃素食的好處等等,因緣際會下,開始認知到吃素的種種,埋下了日後朝向素食之路的伏筆。漸漸提高素餐的比例後,廖婕宇開始有了新的煩惱——找不到好吃的素食店家!因此,兩人常常結伴用餐,為「蔬大人」的誕生之路鋪下第一塊磚。

養成吃素的習慣後,廖婕宇常常在自己個人的社群帳號上分享自己吃過的素食。到了大三下學期,她看到社群媒體「吃貨台大」在招募小編的消息,便動念想要加入,並推廣素食餐廳。但她又轉念一想,何不創立一個「吃素師大」的帳號呢?於是便拉著楊婷雅一起來實踐這個想法。

「當初自己是靠Google『素食』找的。」楊婷雅分享道。剛入學時,身為新生又是素食者,常常不知道要去哪裡吃素餐,只能靠學長姐口耳相傳,或是自己上網搜尋,一開始探店時也遇過踩雷的情形。為了解決吃素者的困擾,兩人開始討論關於粉絲專頁的定位、命名、以及目標等等。以前,沒有統一的資料來源,為師大週邊的素食與蔬食店家整理與統合,於是粉絲專頁的內容規劃便朝著編繪蔬食地圖的目標前進。「蔬大人」的命名由來也相當有趣,廖婕妤表示,當初粉專就是為了師大的學生設計,而師大的舊版學生證上又剛好印有「師大人」三字的字樣,所以取其諧音,「蔬大人」就此誕生。

IMG_9825
圖/蔬大人提供

當個素食者不怕麻煩 素別分類背後的趣談

作為蔬食社群媒體,兩位在粉絲專頁上分享的店家都是以「好吃、好拍照、平價」為原則,在「素別」的分類上也非常詳盡。從素食餐廳到葷素共食、鍋邊素、五辛素、蛋奶素、全素甚至Vegan都是她們的守備範圍。由她們親力親為,實際到訪過並且向店家詢問過,才寫進他們的貼文裡。

在詢問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店家拍胸脯保證餐點是全素的,但送來的餐點卻明顯有蛋的成分;或是店家對於素食的定義其實也是一知半解,對於客人的要求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她們也有遇過店家不清楚素別,於是直接將餐點使用的醬料成分表給客人自行判斷的情形。「很多時候不是店家不友善,是店家自己不清楚。」廖婕宇說,店家不會很嚴格的去了解自家的餐點(包含使用的產品成分)是葷或素,經常遇到溝通上的困難。

蔬大人美食地圖
蔬大人美食地圖。圖/蔬大人提供

分享美食傳遞知識 蔬大人團隊的未來

兩人的團隊除了創辦「蔬大人肚子餓」Instagram帳號,還創建另外一個粉絲專頁「蔬大人咕嚕嚕」,專門分享蔬食環境的觀念,以及一些相關的小知識,讓大家知道為什麼要吃素。廖婕宇表示,由於那些觀念及知識總有一天會被講完,或者許多社群都有更詳實完整的說明,所以這學期(111-1)有打算訪問素食者吃素的理由,透過訪問了解這群人背後的故事,可能會是大家比較有興趣的題材。

對於蔬大人團隊來說,即便蔬食地圖需要隨店家的開幕或關閉不斷更新整理,但兩位都希望可以做更有內涵的東西。例如:能夠因為這個社群讓更多人認識「吃素」這件事,甚至有所行動。「不是只是因為好吃才去吃。」廖婕宇認為,吃素可以有更多的意義,而要推廣吃素是一件困難的事。她們認為,人們需要更多的動機才會有實際行動,所以才會分享素食者的餐點。

儘管如此,兩人表示當初成立蔬大人的初衷主要還是分享蔬食餐廳給師大的學生,並且將它傳承下去,所以目前並沒有擴張地圖版圖的打算。另外,蔬大人團隊目前也有在招募小編,歡迎對蔬食議題有興趣的同學加入。

IMG_9817
圖/蔬大人提供
IMG_9816
圖/蔬大人提供
IMG_9815
圖/蔬大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