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期】揭開地方創生的神秘面紗 林承毅談二地居的理想與實踐
【記者黃知青、蔡晉瑞/報導】
相信近年來,有不少人都聽聞過「地方創生」這個詞,卻對它不太了解,此次師大青年藉由採訪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講師林承毅,帶領大家一探地方創生的源起與發展。
地方創生並不等同於創業 每個地方都需要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的概念源自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政策,2017年從日本引進,在2019年在台正式推動。與近30年前由文建會主力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不同,地方創生的目標是解決少子化、高齡化、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期望透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以讓臺灣城鄉取得平衡發展。到今年地方創生發展至今已有三年,雖看似已經有一定的成果,但林承毅仍有些憂心忡忡。他認為最大的盲點在於,「首先,創生並不等於創業。」,相較於單純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創業,創生最原始的概念是創新,以破壞性手法翻轉地方難以改變的結構性問題。因此他認為在推動地方創生時,具備強烈的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考量到這個創生計畫對於社會的影響力為何,和是否能有效解決目前的社會問題。因此他認為創生包含部分的創業,但並不完全等於創業。他更認為其實臺灣每個地方都須要做地方創生,而不單純只有偏鄉才需要,因為每個不同大小的鄉鎮市可能都會有面臨不同發展上的瓶頸,也許是產業轉型、地方認同或文化流失等等的課題。
以學術探究地方發展現況 設立計畫準則的重要性
林承毅進一步點出目前台灣推行地方創生的問題,他提到現在地方創生主要是由地方團隊和協會負責處理與執行,但要解決地方社會問題,其實還需要更多的學術研究,像是人口調查或地方整體產業分析,透過蒐集這些地方的資訊,才能妥善評估地方創生計畫是否能順利推動,進而才能找對方向。他提到如果政府只是單純發放經費補助給返鄉青年,並期望他們能回家鄉做點事,那是行不太通的,「畢竟青年們可能會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做,然而這不一定是地方所需要的。」
,因此他建議政府要多加利用不同的專業顧問,讓學術機構透過站在宏觀的第三方視角俯瞰全局,建立完善前瞻計畫,設立地方創生計畫推動的準則,才能讓不同的地方團體有可以遵循的方向。
台灣人口問題示警 二地居或許是解決之道
除了幫助原先可能較為沒落的地方,林承毅提到其實解決目前台灣的人口問題也是地方創生的目標之一,因為台灣的出生率正在逐漸下滑當中,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台灣的人口數,一直都是政府最近在苦惱的問題,但他認為在台灣人口可能無法透過鼓勵生育增加太多的情況下,或許我們可以思考該如何透過人口在不同城鄉之間的流動,來為地方帶來更多的擾動,藉此讓更多人願意回鄉,解決人口不足帶來的影響。「雖然比起人口數量,地方更需要的是那些大多集中在都市、有創造力的人們。」,但是他認為讓這群人直接離開原本居住的都市,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林承毅提出一個折衷的辦法——「二地居」。
從關係人口到流動創生 二地居的落實方法
關於二地居的理想該如何落實,林承毅認為首先要讓更多人與地方產生關係,有些人也許平時不住在這個地方,但是願意為這個地方付出心力,就算只是購買當地產品也可以,這樣的「關係人口」其實就是發展二地居非常重要的關鍵,接著是流動創生,也可以稱作故鄉兼業。他提到經歷疫情,許多工作模式變得更加自由,工作地點也開始不被侷限,因此他認為人們可以利用正職工作以外的時間為地方做貢獻,像是白天遠端處理工作,下班利用空閒時間為居住的地方服務,這樣的生活型態相信在疫情過後更能為大眾所接受。經歷過流動創生以後,接著就是二地居住,也就是人在城鄉同時進行兩地生活且停留時間比例相近,而當二地居人口達到一定的數量,當有人對於非主要居住地的城市漸漸產生依戀,願意搬離主要居住地到那裡生活,這樣就能促進人口從城市到地方的移動。他認為也許以前大家都以為只有退休人士才能實踐二地居生活,其實現在也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嘗試這樣的生活型態。
期許台灣成為流動島 地方要有自身的危機感
林承毅認為「二地居」的理想需要花一些時間推動,他希望政府可以利用台灣良好的交通建設與科技發展,建構臺灣成為一個「流動島」,每個人都能同時為兩個城市付出努力,而在實踐二地居的過程當中,他認為地方居民不要害怕太多外地人取代當地產業,反而是要透過在互動的過程中打開彼此的壁壘,並且找尋自身的危機感,因為這樣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該做些什麼,並且為地方帶來一些不同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