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期】「希望他們可以保持熱誠去做這些事情,可以真的為地方造成改變」前國發會地方創生輔導員魏嘉佑專訪

【記者陳清琦、朱庭儀/報導】

如何讓計畫通過:符合要求並取得共識

如何讓計畫更容易通過?魏嘉佑提供了一個訣竅:「在提案中越是符合KPI、政府各部會的要求,愈容易通過計畫預算。」政府審核計畫流程複雜,地方創生團隊需要從小小的想法開始逐步規劃,不斷修正並調整預算,計畫才有可能申請通過。國發會傾向在一次計畫中,匯集三、四個民間團隊,但在這前提下又有很多細節需要整合,政府各部會也會有許多意見。當公部門預算分配下來,私部門還需要再協調金額問題,因每個民間團體權力相同,難有主導人,團隊內彼此取得共識也是一個難題。

輔導中心的兩難:小規模組織提案不易

申請計畫的行政流程非常繁瑣,平均要一年多才能落地——在申請團隊很積極的狀態下,討論好一個案子也需要耗時三到六個月。通常在地新創團隊是最有理想的一群人,但因為資本額、團隊規模等,都會是政府審核批給團隊預算資金的條件,即便提案企劃皆能實質上改變地方,如增加產業多元性、提升青年回流的意願等,但在初步審核時,也可能因為團隊規模不符合要求而被駁回。此外,對於大型企業的申請,魏嘉佑表示:「我們在輔導端也會擔心該單位申請的企圖,是不是只想要賺錢,而背離國發會在地創生的理念。」

地方團隊卻步:極短時間需達到許多目標

「這牽涉到政府行政、國發會執行和預算審核的問題。」魏嘉佑說明,目前提案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非常多的目標,導致很多地方團隊、鄉鎮市區公所對提案卻步,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整合這些目標。「我認為國發會有很好的理想,國發會希望鄉鎮(市區)公所開始時,就把所有計畫整合完成。然而政府沒有足夠時間與資源,培養(鄉鎮市區)公所裡的專業人才,造成(鄉鎮市區)公所窒礙難行而放棄率高。」

一步步前進:私部門推動地方創生更加靈活

至於私部門的提案,以往金錢取得管道被鄉鎮市區公所把持,地方團體缺少發言權。如今政府開放地方團隊得獨立提案,申請經費,便是為解決此問題,由提案數增加,可看出鼓勵地方創生團隊提案的成效。

「我覺得開放地方團隊是在一步步前進。」魏嘉佑說。私部門的提案更加靈活,誘因也更大,「地方創生計劃」就是民間部門能夠申請較大預算的方式之一。像是旗津蕉農自行整合科技與農業,找獨立樂團演出,舉辦各式活動,既考慮到觀光又能活化當地產業;新竹市團隊「見域工作室」屬於都市的地方創生團隊,在新竹老城區結合在地商家、藝術家舉辦展覽,並定期出版三個月為一期的《貢丸湯》雜誌。《貢丸湯》從2015年創刊至今已經出版了28期,既可以成為外地遊客在新竹的生存指南,也能與時俱進地跟進關於新竹在地的議題,讓新竹人除了大眾新聞外,多出了一個更親近生活、屬於新竹市民的小誌。

看待地方創生成敗:時間軸拉至四到五年

多數案例的執行限期是一至兩年,儘管因為疫情,近期計畫的執行限期通常有所寬容,許多節慶、講座活動等,也轉為以線上舉行的方式尋找出路。但魏嘉佑認為:「團隊執行的成敗比較難被定位,如果是在短期之內,地方創生每個組織活動都沒辦法看出明顯成效。」假如用短期成效來定義失敗,一、兩年間地方創生團隊的執行成效,一般而言確實不盡理想。他建議:「如果將團隊執行的時間軸拉到四五年來看,可能是比較適合看待地方創生有沒有成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