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期】公民權益需各方持續努力 願擁抱溫柔傾聽的價值

【記者蘇郁茜/報導】2022年3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民權修憲案,明定年滿18歲中華民國國民,依法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參加公投及被選舉權。艱辛而漫長的修憲之路,究竟為何18歲的青年需要擁有公民權?臺北市立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家安,分享對於此修憲案的看法:「青年力量,正是國家與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

青年們的發聲管道 國家前進的重要力量

「民法與刑法成年年齡不一致的現象,會造成青年失去對公共議題的敏銳度與關注度,使社會缺乏青年的聲音。而青年力量,正是國家與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林家安認為,公民權下修其實可以達到「提前教育」的可能,年輕人會開始思考公共議題與自身的關聯性。過往民法與刑法成年年齡不一致的局面,使青年像是局外者,聲音不得而出,也無人關心青年的權益。

林家安於110年全國青諮交流會。圖/林家安提供
林家安於110年全國青諮交流會。圖/林家安提供

公投案「通過」為起步 社會與教育場域的制度反思

但他也提出相關擔憂,未來公民權下修案即使通過,臺灣的社會網絡與教育系統是否已經準備好,讓18歲的青年們認識、承擔未來的權利與義務? 社會與教育層面要如何達到群眾間的傾聽、溝通與理性討論公共議題的可能?誠然,人們作為公民的行使知能,並不會因為我們爭取到青年朋友的公民權利,便自然而然產生——使青年擁有發聲的權利,只是初步的起點。

現今教育現場,是否有無幫助學生熟悉行使公民權的課程或是活動?林家安認同地微笑著說:「參與模擬聯合國、模擬議會或是模擬投票等活動,都是學生事先熟悉溝通與權力行使的良好機會。」在成長學習的階段,青年若有良好的管道學習相關的制度與權益議題,真正成為成年人時,才知道如何使用適切的方式,行使權利與義務,並表達對公共事務的看法。

林家安老師與家長孩子們。圖/林家安提供
林家安老師與家長孩子們。圖/林家安提供

「符號拆解」彼此的鴻溝 溫柔傾聽彼此立場

林家安坦言,其實自己不常接觸反對下修18歲公民權的「異溫層」,但在其他公共議題上,遇過與自己意見迥異的人們。林家安幽默而富有智慧地,以自身數學系的專業背景打比方:「在與不同與自己觀點的人們溝通時,就像是『拆解等號』的過程:釐清對方的等號是如何定義的,有什麼樣的價值或是意識形態支撐對方的論述,而為何彼此會有如此差異。」他認為,面對不同意見,不應急著批判,而要試著做到「先傾聽、願理解、後溝通」的步驟。他強調「溫柔地傾聽」是民主實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他未來想持續在教育場域傳遞的價值。

林家安於《2022情緒影像展:我會接住你》。圖/林家安提供
林家安於《2022情緒影像展:我會接住你》。圖/林家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