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期】圖書館百年校慶系列活動 多元呈現師大百年校史
【記者彭馨褕/報導】今(2022)年9月起,圖書館將舉辦文物特展與百年論壇;製作百年校史動畫影片;出版校慶專刊、校史書籍《伊藤圭典日記》,以及臺北高校學友會刊物《翔風》創刊號復刻版;轉譯校史,邀請校友漫畫家左萱與陳中寧,分別繪製《芭蕉的芽》、《蕉兵戰時記》漫畫等。期盼透過百年校慶活動,讓正逢師大百年的115級新生認識悠遠的校史。
富含故事性的跨時代特展 跳脫傳統共寫青春詩
校史文物特展共展出118件校史文物,包含師大原有的典藏,以及向國家人權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等單位,申請授權展出的影片及圖像。考量到百年校慶會有背景多元的族群前來觀展,特展不同於以往校史展採年表式的「大事紀回顧」手法,改以跨時代及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展覽分為四個主題,建議觀展路線依序為「回返的啟程」、「共寫青春詩」、「悠長的對話」和「記憶的匯聚」。循著這四個主題參觀,觀展者可以對師大產生更具體清晰的印象。「共寫青春詩」展示不同時期下師生的生活面貌。臺師大圖書館校史組長黃靖斐特地提到當中一項展品「師院數學系蔡國湶一年級作文簿」。原本展覽只借到師長收藏的影印版,因緣際會下,校友蔡國湶本人竟願意捐贈此文物給母校,因此特展得以展出原物。圖書館內的閉架書庫上也有許多寶貴的發現,像是師院時期不同科系師長親手書寫的油印講義,各系系學會出版的學刊創刊號等等。「漫談.舊日生活」則透過舊照片和口述歷史,呈現時代的變遷、學生的飲食生活和相關文化,包含老校友對師大商圈的回憶。
「記憶的匯聚」承載師大傳承多年的特殊活動,例如體育表演會和校慶。體育表演會於1951年由體育學系舉辦,是國內體育表演會的濫觴。2005年改由體育學系和運動競技學系共同負責,運動項目更加兼容並蓄,也從由師長主辦,學生表演,變為學生自行策畫並參與演出,使體育表演會成為學生的成果發表會,深受好評。主題中也映現了百年來校慶活動的變革,「懷舊與創意交會之時」回溯林口校區的國際文化日,臺北高校的記念祭(或譯為「紀念祭」)等特殊節日,探討校慶對於不同族群、時空的意義。
你不知道的校史祕辛 自由之鐘歷史全公開
你知道政大公企中心和淡江城區部原來可能成為師大校區嗎?黃靖斐向我們分享,師範學院第三任校長劉真曾在採訪中提到,他上任時發覺師院的腹地太小,向前臺灣省主席陳誠爭取當時仍是稻田及民宅的圖書館校區。臺北監獄附近的土地(今政治大學公企中心以及淡江大學城區部),原本要移撥給師大作為教育學院用地,不過隨著劉真轉任臺灣省教育廳長,接任校長沒有延續校地擴張計劃,遂無疾而終。
潔白鏤空的尖塔內懸掛著一口青銅色的鐘,它正是歷史淵遠流長的「自由之鐘」。自由之鐘為臺北高校第二任校長三澤糾自美國農場購入,裝設於臺北高校本館(今行政大樓)三樓頂層,鐘體一大一小。大鐘因為破損, 1982年後移至圖書館內展示;小鐘則於二次大戰結束前後佚失。2012年,臺北高校臺籍校友組成的「臺北高校同學會」與日籍校友組成的「蕉葉會」合資,於日本富山縣重新熔鑄自由之鐘,捐贈給母校,再由設計學系教授莊修田設計三角形尖塔基座,代表臺北高校、師範學院與師範大學發展三階段,師大美術系名譽教授鄭善禧題字「自由自治」。以後途經行政大樓一樓穿堂時,不妨抬頭找尋躲藏於天花板上,當年為拉扯垂吊的繩子敲鐘所穿的兩個小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