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期】互動中學習溝通 愛情是「我們」的事

【 記者黃郁茜、黃驛惠/報導 】即使人類擁有語言可以交換意見與表達想法,我們仍然容易與他人產生摩擦。不僅是與家人或朋友,在愛情中與另一半,更是幾乎無法避免如此,因此溝通便成了一門重要的課題。來聽聽實習心理師蔡育韻為我們詮釋在戀愛中,該如何「談」戀愛。

 

「我訊息」溝通  表達及回應需求

 從朋友變成情侶的過程中,由於身份轉換,對他者的期待也會有所改變,更會去期盼對方在關係中的相對付出和回饋。若此時無法了解彼此的期待而產生想像落差,關係就容易出現不愉快。而溝通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在關係中表達自身需求,使對方清楚理解是必要的,但要如何拿捏輕重,避免陷入單方面要求或對方眼中的「無理取鬧」?

蔡育韻推薦使用「我訊息」的方式。「我訊息」首先採取向對方具體說明事件的發生,進而述說自身在事件中的感受,最後表明自己對關係與對方的期待。例如:你整天打電動都不理我(事件),我覺得很難過(感受),我希望你能抽空陪我(期待)。

此外,自身需求能清楚表達與被理解雖然是溝通重要一環,然而收到對方需求時,是否需照單全收每個期待也是另一重點所在。蔡育韻建議若可能陷入他人的情緒勒索,開始產生愧疚疑惑等糾結情緒時,也許可以先暫緩行動,思考是否有其他表達愛意的方式。

 

不同階段的期待 了解需求的重要

在遠距愛情、每天見面的熱戀情侶或年齡差距甚大等不同型態愛情下,溝通上是否存在差異?蔡育韻表示:「因階段差異讓需求改變了,這會影響對關係的期待,但本質上仍是讓對方了解需求。」例如熱戀中且每天見面的情侶,雖然產生摩擦機會較高,但能立即性處理問題的機會也較高,「這是有助於關係成長的」蔡育韻肯定道。而除了言語表達外,蔡育韻也推薦情侶間可以透過安排精心的時刻、為彼此準備小禮物、肢體上的接觸或是服務的行動等非語言的方式來為兩人關係加溫。

 

溝通為雙向  適用不同關係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關係不是一個人的事。相處久了之後,很自然地,你會更了解對方,也會更了解自己,兩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會慢慢的成形。沒有普世皆行的標準來適用於戀愛甚至是其他關係,唯有藉由彼此溝通讓需求被理解與被滿足,使關係越來越佳,進而維持一段平衡的長期關係。

 

實習心理師蔡育韻。圖/蔡育韻提供

實習心理師蔡育韻。圖/蔡育韻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