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媒體開新局 「視網膜」師大開講
【記者陳琤、蔡孟庭/報導】網路媒體人「視網膜」(本名陳子見)師大開講,於4月26日公領系名人講座上,分享經營「眼球中央電視台」及擔任主持人的經驗,包括接連推出的社會實驗,以及從小眾媒體角度,觀察議題傳播反應的成效,藉此討論公民媒體影響力。
網路媒體人「視網膜」(本名陳子見)受公領系學會,到師大開講。圖/公領系學會提供
幽默包裝硬議題 促升閱聽人自我進化
以諷諭風格包裝的網媒「眼球中央電視台」,藉由具荒謬性與極大化的觀點播報新聞,並自稱是中華民國唯一正統官媒,試圖在現今國家認同混亂情況下,引發大眾對政治與相關議題的興趣及討論。視網膜指出,眼球中央電視台最典型是在國家版圖上的詮釋,世界觀採用「中華民國統一整片秋海棠領土」為國家認同,引起熱議風潮。「看見大家的反應,自己覺很得可悲也很好笑,大家都依然活在這個世界。」在世代認同差異下,視網膜認為人人有自己的認同觀點即可。
視網膜與網紅配音員「星期天」現場連線,介紹兩人合作的影片單元。圖/公領系學會提供
製作新聞過程中,發現較硬的議題反而不受歡迎,需要增添笑料才能促進點閱率,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播報新聞,視網膜打趣道:「我都告訴自己沒有在做新聞,而是在做娛樂節目。」用變形方式,試著培養出「好的閱聽人」,期望更進一步能促成「好的媒體」誕生。
拒商業化洗腦 小眾媒體成發展趨勢
視網膜表示,未來將是小眾傳播的時代,網路成為常見的輸出管道。跟傳統媒體不同處在於,此為依靠觀眾而存在,需要建構彼此的信任,因此拒絕為任何業配主帶風向或操作議題。「觀眾跟我們一起共演一個世界觀,讓世界觀外面的人看到後,去想一些平常不會想到的事。」使政治與大眾傳播間的關係產生新的變化。視網膜分享,網路新聞影片的分享與留言,是延續新聞內容討論的地點,使議題持續發酵,在網友個人的頁面裡產生對話空間。
現今媒體播報為迎觀眾胃口,多商業化內容以吸引閱聽人,視網膜比喻,新聞界會存在葷食與素食的不同媒體,讓觀眾自己去調配。視網膜自比眼球中央電視台屬於葷食媒體,而教育109郭昶佑則認為其更像是「素肉」,相對傳統媒體而言是較優質的新聞傳播管道,帶給閱聽人許多驚艷的想法。
公領系學會長108級陳光耀認為媒體識讀能力的重要性不斷地被強調,然而媒體亂象卻層出不窮。透過邀請來自師範體系,且網路知名度高的視網膜,能夠讓師大同學更加瞭解媒體識讀、公民力量的重要性,以及現今網路媒體的發展。而越來越多公民媒體浮於檯面,陳光耀指出:「不止是專業的新聞人可以做媒體,身為一個公民也可以進行公民媒體的製播。」人人都能夠站出來,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力。
小眾媒體時代來臨,成為許多人關注議題。圖/公領系學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