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暖日永續節】永續世代教與學的新關係 教育的無限可能性
【記者蘇郁茜/報導】聯合國於2015年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含括消除貧窮、性別平權和減緩氣候變遷等,共17項指標。在永續當道的未來,「教育」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呢?本次論壇由永續發展專題教育團隊創辦人傅奕榮、臺灣領導未來協會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孝彥、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和學習家創辦人羊正鈺,一起來談談教育如何回應永續世代。
人類與世界的新關係 未來世代重視的人才
蘇仰志表示,過去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是線性的單一思考,無止盡地取用社會與地球資源,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在環境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今日,已經不能再將人類的需求作為優先考量,而應開始將「永續」和「循環」的概念融入生活情境中。
他也提及,現代人面臨的另一個困境—VUCA(Volatility易變性, Uncertainty不確定性, Complexity複雜性, Ambiguity模糊性)。蘇仰志認為,教育中應該更強調「韌性」與自我修復能力,幫助孩子面對未來環境。傅奕榮也以舉辦高中生營隊的經驗分享,台灣的社會風氣非常害怕失敗,也致使學生較難適應模糊變動的時代。因此,擁抱挑戰、坦然面對失敗,幫助孩子從困境中鍛鍊韌性,是現今教育工作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產業界的無限性 踏入永續產業第一步
觀眾們好奇,如果未來想要參與永續產業,可以如何跨出第一步?蘇仰志認為,可以先從問自己「關心什麼議題」開始。產業界有無限的可能,他鼓勵師大人跳脫「修教程、當老師」的思維,在大學階段多方嘗試。陳孝彥也以領導未來協會執行長的角色分享,職場同樣重視「思辨軟實力」,因此,在投入職場前,可以先思考想要成為有什麼價值的人,幫助自己找到定位。羊正鈺則提及,在職場中,對外溝通、處理人際互動,以及願意付諸行動的毅力也相當重要。
學習者與教育者「心」的連結無可替代 永續世代教與學的新圖像
呼應最近的熱門話題ChatGPT人工智慧,觀眾提問:「人工智慧未來是否會取代教育者的角色呢?」與談人們一致認為,人工智慧可以作為教學上的「輔助工具」,但學生與教師間的真實互動與連結,絕對是機器無法取代的。羊正鈺表示,未來世代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要能有效幫助孩子們與社會連結,打開視野,認識真實世界。未來需要能「找到真實世界的問題,擬定解決方案,號召他人並實際執行發揮影響力」的人們,一同為更好的永續社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