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日永續節

【2023暖日永續節】暖日永續節居住正義論壇 居住權益的保障

【記者任柏翰/報導】居住正義是什麼呢?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認為是「保障人民安穩居住的權利,簡單來說可以選擇(自己想居住的地方)。」2023年3月23日,暖日永續節舉辦「居住正義論壇」,由臺師大學生會學生代表吳律德主持,並邀請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和臺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居住正義議題召集人謝佩玲,共同探討居住正義問題。

DSCF7744
講師們與聽眾一起思辨居住正義的議題。圖/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提供。

住宅改革運動的歷史和社會問題

隨著房價的上漲,所得卻無明顯提高,導致社會產生不安的情緒。1989年6月底,人們發起「無殼蝸牛運動」,積極進行一連串針對住宅議題的活動。後續,這個改革運動也醞釀了兩個不同性質,卻同樣具有都市社會關懷的組織: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以及崔媽媽基金會。2014年,以「滅金權、爭公平」為號召的社會運動,更是繼承「無殼蝸牛運動」,抗議高房價,訴求廣設社會住宅及擴大租屋市場。

儘管社會發起數波住宅改革運動,但是過去40幾年,房價的上漲幅度仍比所得的上漲程度高出許多。廖庭輝指出其最大的受害者為青年族群,因為大部分青年沒有社會福利身分,月薪大約落在3至5萬;難以直接用現金買房,選擇租屋也無法保證租屋品質。此外,目前屯房和空屋率也越來越嚴重,估計全臺有900多萬住宅,其中空屋佔117萬,持有3房的人數也持續上升。廖庭輝表示,這不利於臺灣社會發展,因為租屋者不能確定,3、5年後自己會到哪居住,會讓社會充斥不安全感。

租屋的困擾及買房的困難

謝佩玲提及自己租屋的經歷,完成手續後,房東突然要求租客必須在晚上12點前回租屋。有一次,她剛好有事,大約半夜2、3點才能到家。私訊房東後,對方已讀卻沒有理會,導致她回租屋處時門打不開,只好半夜住三溫暖。「有打給警察,警察說這沒辦法處理。」謝佩玲無奈的說。

因為擔心與房東產生衝突,部分人們因此考慮買房。假設「擁有一棟房子」是起跑線,大部分青年族群買房時,需要揹上長年的房貸,到中年時期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也才達到起跑線;而有些人在青年時期,不需要揹房貸就擁有一棟自己的房子。如此,花費好幾十年才達到他人起跑線的可能,導致社會充斥著「躺平」風潮。

DSCF7481
臺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居住正義議題召集人謝佩玲。圖/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提供。
DSCF7437
觀眾們於論壇中認真聽講。圖/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提供。

灣與外國的居住問題

臺灣房價過高的現象,可以藉由房價所得比得知。簡單來說,在多數已開發國家,不吃不喝約3至6年可賺到一棟房子的錢,可是在臺北,卻需要10幾年才行。2015年,信義房屋一份內部調查指出,臺北市「首購屋族」年齡已經突破了40歲。租屋的風氣從一種「作為過渡」的生活方式,到現在,變成了逼不得已的選擇。

面對房價市場的問題,各國有不同的對應方針。例如:德國租屋權利很好。強大的租客協會,能遊說倡議政策,並提供服務給民眾,免除租客與房東有糾紛的後顧之憂等等。因此,廖庭輝和謝佩玲皆認為,臺灣目前居住環境相對不正義,距離「居住正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DSCF7819
居住正義論壇大合影。圖/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