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日永續節

【2023暖日永續節】「貧窮是一種可流動狀態」 破除貧窮汙名化是消除貧窮的根本

【記者蘇郁茜/報導】貧窮是什麼?你曾關注臺灣的貧富差距現象嗎?你有想過,自己有一天變成流浪者或貧窮人嗎?本次「消除貧窮」永續論壇,由臺師大永續出師創辦人陳宏駿擔任主持人,邀請人生百味倡議夥伴李翊綺,和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研究員楊昀,帶領聽眾用不同角度,解構貧窮的產生,以及貧窮者的真實樣貌。

3_21 消除貧窮論壇_活動_4
主持人向觀眾提問。圖/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提供。

臺灣的貧窮現象 政府對於貧窮者的定義

論壇主持人陳宏駿首先提出相關數據,說明臺灣的貧富差距現況,以及存有極富極貧的極端對立。李翊綺指出,臺灣目前對於中低收入戶的審查制度是以「家」為想像,與原生家庭斷裂的人,則成為最弱勢的一群人。他們缺乏家庭援助,也無法申請社會救助資源,因此進入貧窮者與無家者的窘境。

貧窮,是一種因金錢匱乏而衍生出的,而每個人都有可能進入的狀態,若能理解個人生命經驗的過程,與導致貧窮的原因,將能讓「貧窮」不再只是避諱談論的問題。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7-05 124410
112年度台北市中低收入戶標準。圖/擷取自網路。

政策制定成本高 審視臺灣的制度現況

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UBI)是指:政府不針對特定族群,定期發放現金給人民,強調人擁有「尊嚴的金錢使用權」。UBI研究員楊昀說明,臺灣正面臨貧富差距擴大、高工時、低薪資、青年失業等貧窮陷阱,造成人民面臨巨大身心壓力,進一步衍生社會問題。加上政府的福利政策常有「防弊」作用,導致貧窮者在申請補助上遇到層層難關,出現愈是需要資源的人,反而更加弱勢的弔詭現象。推行UBI便是希冀能達到人民穩定收入的理想,進而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

但UBI政策的規劃也面臨稅制問題、後續資金使用教育……等衍生疑慮。楊昀提出,從其他國家的實施案例可以發現,多數人會將發放金錢投資在自我進修上,甚至是主動捐款,可見能進一步使社會產生善的循環。若能與其他社會安全網絡合作,更可以達到「消除貧窮」的目標。

3_21 消除貧窮論壇_活動_1
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研究員楊昀。圖/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提供。

金錢以外的貧窮現象 破除貧窮者與無家者的汙名化 

「窮」難道只是指「沒錢」?主持人及兩位與談人也討論「金錢以外的貧窮現象」。李翊綺說明,不單只有經濟上的困窘,金錢匱乏會進一步造成人際關係斷裂,加上沒有理解與包容的社會氛圍,進一步造成對貧窮者的污名化與排斥。社會強調成功與失敗的二元想像,也加深此社會排除的現象。教育環境與社會風氣塑造人們對於美好人生的嚮往,卻甚少談及面對失敗時,人應該如何面對與處理?人們是否知曉幫助自己脫離貧窮狀態的管道和資源?誠然,仍有諸多面向值得努力。 

消除貧窮只是烏托邦? 大學生可以實踐的力量

在消除貧窮議題上,楊昀認為師大學生可以利用師範大學出身的優勢,自主參與數位學伴計畫。透過數位教學的方式,彌補城鄉學習資源的差異,促進階級流動的可能。李翊綺則表示,大學生主動跳脫舒適圈,參與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與培訓實習,體認到社會中不同族群的樣貌,即是很棒的練習。

3_21 消除貧窮論壇_感謝狀_2
人生百味倡議夥伴李翊綺與主持人合影。圖/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提供。
3_21 消除貧窮論壇_大合照_2
消除貧窮論壇大合影。圖/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