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暖日永續節】暖日節多元性別論壇:性別友善社會及校園的想像與挑戰
【記者羅苓芳/報導】暖日永續節所舉辦的第八場論壇於3月20號展開,以「多元性別」作為主題,由學生會性別平等專題中心執行長鄧羽芯擔任主持人,邀請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種子講師小風、師大性壇社社長尖尖,一同暢談多元性別族群可能面臨的困境,再從青年角度切入、聚焦於性別友善校園的建構方式。
同志族群的困境 反同聲浪與暴力
台灣於2019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這就表示我國社會對同志族群已足夠友善了嗎?小風認為,雖然在法律制度上有所進步,藝術文化方面,《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電影熱映,讓觀眾更瞭解同志情感,引發不少人共鳴;但在社會生活中,仍時常有同志情侶,於公共場合,遭到歧視言論或攻擊的憾事發生:「即使公共區域不會明令禁止LGBT,反同的聲浪與暴力行為仍無所不在。」尖尖則表示,反對同志族群的民眾可能沒有接受過完善的性別平等教育,導致他們獲得的資訊多來自外界錯誤的評判,進而對與自己不同性取向的人產生恐懼。
從空間設施到人際互動 處處可見的不平等
針對同志族群與跨性別者的困境,小風分別從「空間設施」與「人際互動」兩種層面探討。例如游泳池的更衣間設置,以及校園內的性別友善廁所等設施,是否真的能讓跨性別者安心使用?小風直言,近九成大專院校的性別友善廁所其實並不符合標準,如果只是打著性別友善的名號,而不具備實質的內在,反而會造成更多焦慮、誤解及反彈:「性別友善不是一個隨便喊喊的口號,必須要花許多功夫。」
至於人際交流層面,小風談到,同志族群不願出櫃的最大原因,大多來自家庭壓力:「這不一定都是家人的錯,很可能是環境不夠友善。」無論是職場或校園,跨性別者經常面臨「恐同」言論、騷擾與攻擊。甚至有研究指出,百分之四十的教師會在學生出現性別歧視言論時,選擇不介入。小風再次呼籲,所有人都應該對存在於生活中的「不平等」有所覺察與省思。
實踐性別友善 讓多元需求被看見
與談人心目中理想的性別友善校園是什麼模樣?尖尖回覆:「針對所有個別的需求,都有一個可以闡述意見的平台。因為隨著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生命經驗,你要如何去告訴這個僵化的體制,告訴他們我們有這些需求。」他坦言,自己參與性別運動的過程中,受到許多挫折。但從挫折中去反思後得出的體悟,都成為了他今日站在聽眾面前演講的養分來源。
尖尖目前也擔任第十二屆愛洛生活節的總召。一系列推廣性別平等的講座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他期盼將性別友善的種子散播於每一位參與者的心中,讓實質平等的社會及校園不再只是願景,而是你我此刻能確切感受到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