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暖日永續節】暖日永續節司法正義論壇 制度的正義與和平
【記者任柏翰/報導】司法正義是什麼?談論議題時「贏了」就是正義嗎?司改會副執行長李明洳認為正義是:「不同社會處境的人可以在公平的規則上,受到公平的對待。」 臺師大暖日永續節「司法正義」論壇,由前臺師大學生會理事長馮輝倫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司改會副執行長李明洳,及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徐書磊一同探討何謂「正義」。
模糊的公平與司法改革歷史
何謂公平呢?李明洳指出,不同社會處境的人應該有權在公平的規則上,受到公平的對待。然而,她認為,現在司法環境並沒有完全達到制度上的公平:因為公平是模糊的,不同團體有不同的正義,權利多樣性的論述在司法改革問題上,可見一斑。
過去,司法並沒有多樣性的論述。是經過了司法改革運動,司法權力才開始鬆動。第一代司法改革運動是由「純法律人」發起,他們認為法官的權力過大,以「反貪汙、反干涉、反草率」為口號,發起了司法改革。改革運動過程中,也有內部法官站出來與他們並肩。在多方的努力下,司法的弊端才開始被改進。而在後續的社會運動中,身障團體、廢死聯盟、警察公會等團體紛紛發聲,針對司改的不同面向提出建議,使「司法正義」的認定有了不同面向的考慮。但即便如此,現在的司法系統也並非是完美的,還是需要冤案救贖的管道。
法律普及媒體的推廣
徐書磊認為,在科技的幫助下,「六法」跨出了書本的框架。當民眾有更多媒介可以接觸法律,有充足的法律知識,遇到案子時,較能敏銳察覺問題所在,便更有機會達到司法正義。他分享,法律白話文運動(以下簡稱法白)近來為一些創作短影片的團體,提供司法相關的幫助;並透過instagram、tiktok等媒體發行資訊,希望幫助他們傳達想傳達的東西。法白跨出同溫層,讓更多人知道司法,也認識到「法白」這個團體。 因為每個人得到資訊的媒介不同,勇於跨出框架,才能讓更多人知道正確的法律知識。
難以權衡的司法正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是「平等」並不能用磅秤去衡量。不同的法官會有不同的審判結果,因此或許還是會有一些「冤案」或不夠「公平」的事件發生。因此,司法改革的路還有繼續往前邁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