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暖日永續節】多語思考大有裨益 本土語言蘊藏潛力
【記者李佳殷/報導】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於3月9日舉辦多語友善論壇,由前臺師大學生會理事長馮輝倫擔任主持人,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劉承賢為與談人。延續學生會關注的重點議題之一,針對語言的功能以及臺灣的語言現象進行對談,藉此回溯文明的本質。
多語學習利大於弊 制定政策是長遠之計
為呼應多語友善的主題,劉承賢的用語不時切換,中文、閩南語、客語、英語等語言輪番上陣。提及多語人的益處時,他引用豐富的語言學與生理心理學研究解釋,多語人頂葉腦區的灰質密度較單語人高,因此,衝突管理與決策能力得以獲得較完善的發展。此外,頻繁使用多種語言能延緩老化與失智。實驗顯示,多語人出現癡呆症狀的平均年紀,比單語人遲四年,臺灣作為持續高齡化的社會,若有效地落實多語政策,便可能降低長照政策的財務耗損。
身為一位多語人,劉承賢承認,使用多語使得各語言皆無法臻於極致。但他也認為,發展的侷限並不足以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多語環境的打造需要強健經濟體的支持。劉承賢認為,臺灣是已開發國家,應將眼界放遠,在滿足溫飽需求的同時,追求文明層次的提升。
英語不易在地化 劉承賢:應把握本土語根基
近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與教育部合力推動2030雙語政策。以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提出「提升國家競爭力」、「厚植國人英語力」兩大願景。馮輝倫指出,中、英雙語政策在臺灣擁有厚實的民意基礎,英語在學術和工作領域的通行性,使諸多臺灣人對外語產生親切感,並帶出雙語國家政策是否同時能達到多語學習效益的討論。
對此,劉承賢提醒,唯有日常使用、具備高流利度的語言才能引發多語的效益。英語在缺乏在地化積累的前提下,政府欲達成通行全國的目標,便是難上加難。反之,本土語言能廣泛且快速地為臺灣人所使用,相對容易在社區及學校內構成多語空間。劉承賢補充,臺灣先民由於戰爭、貿易、族群交流等因素,養成了多語溝通的能力,多元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地貌都賦予了臺灣絕佳的多語環境。他以此期許臺灣人能善用土地優勢,珍視本土語言。
逆轉本土語言頹勢 從社會與個人落實
劉承賢表示,媒體和教育的普及帶動了強勢語言的發展,卻也加速本土語言的喪失,最終可能導致臺灣成為中文單語社會。馮輝倫則提出資源排擠效應,好奇在英語風潮之下,青年該如何以行動倡議本土語言。面對本土語言的式微,劉承賢認為現下最可行的做法,是刻意地創造語言浸潤環境,讓本土語言走入日常生活。「家己的頭殼家己救,家己的國家家己救!」劉承賢以閩南語呼籲,語言是文化認同的核心,先改變民意對本土語言的想法,才有辦法撼動國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