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期】圖書館舊書循環 賦予老書新價值
【記者彭馨褕/報導】新陳代謝為生命必要的機制,圖書館的館藏也無可例外,但是這麼龐雜的書籍如何斷捨離,找到讓舊書循環的方法呢?臺師大圖書館典藏閱覽組長蔡妍芳將為我們一一解答。
閱讀習慣改變、圖書館空間改造 近兩年報廢數量大增
蔡妍芳表示,常態報廢數量為1至2萬冊,近兩年則因學生閱讀習慣改變及圖書館空間改造以致報廢量增為4萬冊左右。由於學生閱讀習慣改變,網路資源的豐富與普及,導致紙本書的使用需求降低,圖書館的發展重心也逐漸由紙本書轉向電子書。
以往圖書館三樓至七樓存放大量書籍,但同學的使用率卻只有約10%,加上圖書館空間改造,學校希望將圖書館的珍貴空間盡可能開放給同學討論報告、讀書自習,為了移出可利用的空間,勢必要淘汰一些乏人問津的館藏。
需要斷捨離的舊書:替代性高、有時效性、大量複本、狀況不佳
至於舊書報廢的順序:
首先是替代性高的參考書、百科全書、辭典、法規等等。此類書籍大多厚重又佔空間,且近來網路上都有更方便,可以電子學術資源替代;再來是有時效性的書籍,例如多年前的電腦資訊、旅遊指南、星座研究、考試用書。隨著時代變遷,舊制無法繼續運用,年份已舊的書籍就必須作廢購置新的;然後是大量的複本。由於師大以前有許多家境困難的公費生,圖書館為方便學生,同一本書會買十幾本,讓很多同學可以同時到圖書館借閱上課用書。可現今不再需要大批複本,部分複本被裁減,只留少數幾本讓大家借閱;最後是狀況不佳,如破損、發霉、脆化的書籍。因為早期造紙加入了酸性物質,時間久了紙張就容易脆化無法觸摸,這種書籍也無法繼續留置。此外,蔡妍芳也補充在低使用率的情況下,若學校周遭的圖書館也能便利地取得一樣的書籍,就可考慮列入報廢清冊。
舊書傳承、義賣 實現循環經濟
蔡妍芳提到,學校購買的書籍為學校財產,若要淘汰必須依照相關法規交由總務處資產經營管理組報廢處理,並定期將報廢品公告於官網標售。另外,有些期刊像是語言、文學、旅遊雜誌則不屬於財產的範疇,圖書館每年會定期把要汰換的期刊放在圖書館大廳讓同學索贈。
圖書館二樓現設有漂書站,讓大家捨不得丟棄又沒辦法繼續留存的書籍在這裡找到新的主人。圖書館也舉辦過「好書傳承」活動,募集即將畢業的大四生們的教科書,提供給有需求的學弟妹;也曾整合圖書館要裁汰的期刊、來自同學和各政府單位捐贈的書籍,將它們義賣後再以所得購買偏遠地區圖書館所需的書籍,捐贈過去。
整理書籍的莫非定律 「老靈魂」得以保存
圖書館館藏預計報廢時,會將核定為報廢的書籍造冊,並公告於圖書館網站,若有師生覺得某本書仍有存在價值可以告知圖書館,這本書就會從報廢清單中除名。蔡妍芳笑說每當她起心動念要整理一批無人問津的舊書時,就會有人突然前來尋找「老靈魂」,要借閱這些書籍或希望可以繼續留存它們,這是在她整理報廢書籍這麼多年以來覺得最有趣的事情。
絕版書籍無價 蔡妍芳呼籲同學妥善保管
圖書館希望同學可以多利用館內的館藏及空間。不過蔡妍芳也坦言,縱然圖書館設有賠償機制,但有些已絕版的書卻是等價賠償也無渠道可買回,因此讀者應善待保存好外借回去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