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期】漫步走進青田街 敞開時光隧道之門
【記者蘇郁茜/報導】青田街七巷六號,原先為日本教授集體開發興建的「大學住宅之一」,由臺北帝國大學足立仁教授設計興建,並於1931年落成。1945年,由來臺接收臺北帝國大學(現為臺灣大學)學者馬廷英教授入住。
青田七六見證臺灣歷史之流變,兼容世代價值的蛻變與革新。本次採訪青田七六文化導覽員水瓶子,與我們一同回溯過往,走入時光隧道。
與老屋和諧共處 擁抱古典建築之美與痕
青田七六之歷史悠久,屋況維護也是一大學問。問及在老屋修繕中有何困難,水瓶子保持「既來之,則安之」的泰然態度。青田七六受到臺北市文化局與臺灣大學管轄,營運過程中需要諸多繁複的公文審核,因此耐心地與多方良善溝通,是在營運時的學習重點。
此外,談及團隊注重修繕的「過程」,他說明青田七六不會像一般修護情況,在維護時便拉起防線隔離建築。團隊反而希望參觀者可以共同了解維護歷程,一起與老屋對話,也不特別受限參訪者觸碰老屋內的物品,希望人們可以感受歲月在其身上駐足的痕跡。
追憶過往生活風情 再思歷史深遠之長河
文化意涵的傳遞,是帶領民眾老屋參訪和文化導覽的核心目標。水瓶子提及,舉辦俱樂部體驗與文化導覽的意義在於「傳達舊有的生活方式」,讓現代人體驗過往人們的生命經驗與時代價值,欣賞現代與過往之異。
青田七六的建造者——足立仁教授,因曾經到英美留學,深受國外文化影響,使得青田七六成為特殊的「洋和折衷式建築」。如故居後方的「陽光室」,透明玻璃的天花板設計,便是為了在游泳後,進行當時流行的「日光浴」;而屋內的屋窗設計也是別出心裁,日式方格的窗框與西洋百葉窗陳設在同一扇門窗上,便能一窺東西建築融合相映成趣的意味。
除了透過建築體現東西方融合的意象,水瓶子表示,為了讓大眾更深層的體會到文化融合的意境,餐點的設計也用盡巧思,例如其中一道和菓子料理,便採用新竹北埔的柿餅,內餡融合屏東的紅豆泥,最後在中間鑲嵌一小塊起司,象徵著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到訪者在品嘗色味俱佳的珍味之餘,也能細細咀嚼文化的精粹。
規畫文化導覽之路 共創現代意義之章
「我的成就感來自於可以用具體而可觸摸的物體,親自帶大家認識這邊的歷史。」曾策畫眾多歷史文化導覽路線的水瓶子,開朗而自信地說。當說出一般人不知曉的文化歷史故事,讓人們不自覺發出「原來是這樣!」的讚嘆,令他深感欣慰與成就,也正是他從事文化導覽工作多年的動力。另外,有些年長的參訪者看見老屋內某些建築特色,便連結自己過去居住的環境,與他人熱絡地討論,令他深受感動。因對較為年者的人來說,從小身處戒嚴的威權統治時期,「談論建築」在當時是一種禁忌,也因此錯失了解建築之美的機會。所以對水瓶子而言,能看見現代人暢談所處的環境並深究其文化脈絡,是他在從事導覽工作中,認為美好而值得慶賀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