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57期】「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殷海光故居的自由之路

【記者許品惠/報導】飄著細雨的午後,沿著熟悉的溫州街口,轉進了平時從未走近的小巷弄,一隻神似台灣藍鵲的鳥兒從眼前飛過,展開的靛藍翅膀為殷海光故居的探訪之旅揭開了帷幕。

故居外觀。圖/許品惠攝
故居外觀。圖/許品惠攝

自由序幕 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殷海光故居原為臺灣大學教職員宿舍,也是殷海光先生任教於臺灣大學哲學系時居住的場域,作為1950-1960年代台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殷海光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繼承五四餘緒後,將半生志業投注於鼓吹政治民主與科學理性,努力以筆的力量,對抗政治權力所散布的蒙昧與壓制。

殷海光逝世以後,感念其對自由民主貢獻的後輩學生們共同創立了殷海光基金會,並積極保存其文物與故居,希冀能讓殷海光對自由民主的追尋留下痕跡,很幸運地,殷海光故居也於2003年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儘管多了市定古蹟的身分,故居的經營仍舊秉持著殷海光先生一生所鼓吹的自由、平等精神,以免費參觀、公平開放為原則」基金會執行長謝嘉心表示,無論是在早已排定的周末抑或是突然空閒下來的平日午後前往,故居那貼著春聯的白色大門永遠會為大眾敞開,只要願意,貼近殷海光並不困難。

左側為客廳;右側為書房。圖/許品惠攝
左側為客廳;右側為書房。圖/許品惠攝

陳設維持原樣 傳承殷海光自由精神 

屋內完整保留的格局、擺設,彷彿讓人重回殷先生所處的白色恐怖時期,儘管於追尋自由之際受到政府嚴密的監控,殷先生仍不停下他的腳步,堅持用自己的腳踏出屬於他的、屬於我們的自由之路。「自由如朝露,如早霞,如清風。上帝像是跟人類開玩笑,人間愈是美好的事物愈容易消失。」幾坪大的房子,烙著其緊追著自由的腳印。

撐起深褐色的長柄傘,再一次踏上溫州街,回頭望向巷子底端那以往時常經過卻不曾留意的故居,雨一筆一畫地描摹其輪廓。誠如自由,佇立於此,卻也得來不易,值得我們珍視。

殷海光致胡適先生信。圖/許品惠攝
殷海光致胡適先生信。圖/許品惠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