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體表會|臺高舞】臺高舞再現 狂歡氣氛首登體表舞臺
【記者李采庭/報導】「臺高舞」是臺師大前身臺北高校的特色校園集體舞蹈,臺北高校學生在學期間幾乎都能跳上一段。由體育系助理教授王宏豪、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研究員徐聖凱、臺師大臺史所碩士許慈芳一同重建的臺高舞,將帶著狂歡般的氣氛,首度登上體表會舞臺。
臺高舞自由奔放 各樣喬裝成特色
「臺高舞」是臺北高校的特色校園集體舞蹈,1929年,由體操科教師結合原住民舞與日本舞進行新創後,成為臺北高校的特殊文化之一,學生在學期間幾乎都能跳上一段。舞蹈搭配東西方服飾與各種喬裝打扮,自由奔放帶有狂歡氣氛。
體表會上,舞者將穿著「搞怪」的服裝表演,像是戴面具,穿和服,高校制服等等,這些裝扮都是參考舊照片還原而來。徐聖凱推測,在寮歌祭、校慶等活動中,班級會各自有佈置活動或話劇表演,學生可能直接穿著表演服裝來跳臺高舞,於是就有各式各樣的喬裝。
臺高舞重建順利 招募團員才是難題
負責人之一的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研究員徐聖凱表示,「臺高舞」的史料其實不少,舞譜、樂譜、照片、影片都有流傳下來,重建舞蹈並不困難。二戰後,畢業生舉行「寮歌祭」時有留存表演影像;1972年,畢業生錄製的臺北高校歌曲中也包含臺高舞,將這些史料互相比對之後,就順利重建了臺高舞。
然而,舞團原預計在體育系內招募30名男性舞者,但因為大家對於「臺高舞」的不了解,即使擴大招募,最後也只有19位男、女舞者參與。此外,因為臺高舞是男子的舞蹈,錄製表演歌曲時,只有男性成員獻聲錄製。
參考原住民歌舞創造 高砂舞莊嚴悠長
「臺高舞」的前身,是高校教師向原住民族學習,經重新創造而成的歌舞「高砂舞」。「高砂舞」是臺北高校尋常科(相當於國中部)學生的集體舞蹈,由4至5首樂曲組成,悠長而莊嚴。編舞的教師因為參加了泰雅族的集會,看到原住民族的歌舞「如波浪一般的流動」,深受感動,於是參考原住民族的文化元素,如演奏「口簧琴」的動作等,創造了「高砂舞」。
高等科(相當於高中部)師生因此產生創造自己的特色舞蹈的念頭。和「高砂舞」不同的是,「臺高舞」融入了更多日本歌舞的元素。徐聖凱說:「它(指臺高舞)雖然有一些 DNA 讓它看起來像高砂舞,但有更多 DNA 讓它看起來像日本舞。」例如:原住民舞蹈與日本舞都會圍成一圈跳舞,但原住民舞蹈經常是舞者的雙手牽在一起,面向圓心舞動;日本舞則有豐富的「手踊」元素,雙手的擺動也是舞蹈的一部份,並且側身向左或向右舞動。
「臺高舞」雖是高校教師重新創造的舞蹈,但其中融合不少原住民族傳統樂舞元素,為避免侵犯原住民族的文化詮釋權,在體表會上只會呈現增添表演性後的「臺高舞劇場版」。若觀眾對於依照舞譜史料的重建版「高砂舞」與「臺高舞」有興趣,可掃描節目單上的兩個QR code觀看。
責任編輯/吳質然
核稿編輯/陳宏駿
首圖/凌可晴、許柏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