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期】生活中缺少的美——大學生與藝術之連結
【記者蘇郁茜/報導】「藝術本身的價值無法抹滅。」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對於美感的基礎教育相當重視,他認為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展現,它的獨特和涵養性應被人類珍視且保留。關於疫情蔓延的時代下,藝術之於人類社會可以如何被重新定位?而身為大學生,又可以如何接觸藝術?王俊傑對此提出回應。
展現人類文明是藝術存在的價值
王俊傑表示對於人類生活而言,藝術是涵化個人價值觀的一種途徑。不論膚色、種族、年齡或性別,每一個人皆透過與世界的互動建構觀點,而藝術可以作為一種介質,讓個人從藝術的視角理解、探究、反思自身與世界之連結,主動地接受美與知的薰陶,使其內化成生命的一部分,擴大自我的氣度與視野。
他提及,現代年輕人都應培養主動關注藝術的態度和思考,多數的大學生畢業後,會直接進入職場,更缺乏時間和熱忱留意藝術領域的發展,王俊傑直言「生命中缺乏以藝術作為反映社會脈動的方式是相當可惜的」,這也可能使青年缺乏改革、關注社會的動力。因此,他呼籲大學生除了學習自身的專業科目, 也可多探索藝文方面的活動,豐富生命層次。
受疫情影響,藝術的觀賞形式劇烈地扭轉,王俊傑也特別強調線上展覽的形式僅能作為輔助,藝術具有高度互動性和感受性,現場的感悟和知覺絕對無法透過線上模式取代,「藝術的價值」是王俊傑一再強調的重點。
從美感素養的教育基礎思考師大學生之定位
王俊傑曾經擔任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委員,除了課程的理想規劃外,他也相當看重教學現場的實際層面。課綱中學分比例分配、臺灣師資培育重點、設備與城鄉差距等因素皆可能造成教學層面上的差異,他坦言教育改革本身是漫長且無法一勞永逸的過程,需透過更多途徑改變社會對於美感基礎教育的重視。
從「師資培育」的功能觀之,他認為師大學生更應有社會使命感,培養自己的美知鑑賞能力。藝術並非崇高而不可視的,可以先判斷自身對於藝術的熟悉度,再加以選擇合宜的接觸媒介,主動選擇不同層次的藝術來體會。
拉近與青年的距離 盼全民皆能參與藝術鑑賞
因應現代多元且環境巨變的社會,王俊傑認為要如何成功吸引青年們進入藝術世界是全球美術館皆面臨的課題,他說:「美術館必須和當代思想的脈動連結在一起,再從行銷的角度思量年輕人可以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以此進行適當的轉譯,使人與藝術的距離更為靠近,而非只能遙望凝視。」
另外王俊傑也提及,相較過往行銷為輔助功能,現今行政策劃的專業能力相當重要,他以「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覽之作品《內與外》為例說明,該作品透過窗戶內外觀點的不同,讓大眾思索視角的差異,可以有什麼樣新的詮釋觀點,展期間邀請民眾拍下周遭環境的窗戶,並分享看法,使得大眾對藝術作品產生共感與連結,並在之後願意主動地接觸相關藝文活動,此便是美術館展覽的終極目標。
最後,王俊傑也呼籲大眾應將視野放大,不該將藝術鑑賞能力與個人職業切割,因為人是具有多元面向的。他也分享國外的觀察經驗:「勞工在下班後去聽歌劇,是常態的生活模式。」但這對於多數臺灣民眾而言,卻是難以想像的光景,因此將「美感素養」視為人的基礎能力的概念,是整體社會可共同前進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