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期】健康中心護理師劉瓊雅:守護師大師生健康的生活
【記者黃亭瑜、涂允貞/報導】生活於師大校園中,我們可能會忽略掉平時默默付出的人們,像是守護師生健康的護理師,有多數學生不清楚他們的工作內容,為此護理師劉瓊雅特地分享有關健康中心以及護理師這份工作的一切經歷。
「與人接觸」成當護理師主因
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有原因。劉瓊雅從小喜歡與人接觸,也認為「南丁格爾」是一份神聖的職業,因此他選擇穿上白袍,並在師大幫助師生們解決身體不適的狀況。此外,他說自己來師大是因為覺得學校生活比較規律也無須輪班,且剛好有招考缺額,所以沒有特別深入了解師大的相關資料就進入健康中心,直到近來才發現工作並非他所想的那麼容易。
傷病處理到器材管理 疫情期間還需擔任傾聽者
許多人對於健康中心的印象不外乎就是「身體不適時的去處」,但護理師的職責除了照顧身體不舒服和處理有傷病問題的同學,還需進行衛教宣導、新生體檢追蹤、AED器材管理、體育特別班申請以及健康中心器材和哺乳室設施管理等多項工作。從宿舍到教室,甚至是去樂活診所看病後的同學,都有可能會到健康中心休息以及做後續照顧。劉瓊雅說:「通常很多人並不知道健康中心在做什麼,除了繳交新生體檢報告外,只知道身體不適時、受傷需要換藥時可以來這裡。」
去年疫情爆發時對健康中心是一段非常忙碌的時期,需要追蹤確診個案、確認學校師生以及境外學生入境後21天內的健康狀況,一有不對勁就必須立刻採取行動,例如曾經有自主健康管理的視障同學,在隔離期滿後無法自行操作快篩試劑,劉瓊雅就身穿隔離衣,親自到同學隔離的地方幫他做快篩。此外,有鑑於身心健康會互相影響,因此護理師有時也會擔任傾聽者的角色,適時關心同學的心理狀況。劉瓊雅提到疫情期間曾有同學因為發燒無法入校門,由於當時情況複雜又臨時,就先請同學到隔離宿舍進行隔離,不過同學在整個過程中,覺得自己沒有被照顧,加上本身容易焦慮不安的性格,以及身體反反覆覆的發燒,導致同學崩潰。由於同住室友也非常焦躁憂慮,導致護理師必須同時安撫兩邊同學的情緒,對其他室友進行團體衛教,讓他們比較知道如何去面對。
各種意外事件不斷 理性與感性協助他人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意外狀況,劉瓊雅表示自己遇到的突發狀況非常多,像是常常有同學打球不小心骨折、昏倒等,經過通報後第一時間就是去現場評估他的生命徵象、外觀是否有出血以及需不需要送醫。不過他也曾經遇過昏倒後意識仍清楚或有癲癇病史拒絕送醫的同學,此時護理師會依照現場狀況評估。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令他印象深刻的突發狀況,像是遇過同學喝醉酒,整個不省人事,只好請他的室友注意他的保暖、側躺等。有時一天會接到十多通同學的電話,不論時間再晚都必須接起、平撫他焦慮不安的心情,因為劉瓊雅知道這對同學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能夠被同學信任也使他感到開心。
成為那顆閃耀的明燈 照亮師大校園黑暗角落
當問及是否有遇過挫折想放棄擔任護理師時,劉瓊雅表示「當你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時,想到的並不會是放棄,因為你知道這件事情的目的以及目標是什麼,就會想要去『克服』」。他也補充說明「當做一件事情是為了別人的時候,的確很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但因為深知自己當護理師的初衷是喜歡跟人接觸,師大對他而言就是「家」,裡面的教職員工、學生都是很重要的人,因此劉瓊雅想要好好照顧師生,希望大家能夠平安度過每一天。
放慢腳步發現生活驚喜 關心旁人有助彼此成長
現代人類處在一個資訊爆炸、快節奏的社會氛圍,但學生在學校相對仍處於受保護的環境,劉瓊雅期望大家能夠在校園裡盡量去學習不同的事物,也不要忘記有時候將腳步放慢一點,去關心我們身邊有需要的人。當我們留意他們時,除了發現自己能進行反思與成長,相對地收到一些回饋外,同時也幫助了這個人。
即使身處於艱辛的疫情期間,護理師們仍然盡忠職守,希望能在師生們陷入黑暗時,給予及時的照明,使他們藉由這些光慢慢地走出來,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孤單地奮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