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期】疫情之下的偏鄉教育 賴品妤談立委角色
【記者陳子敏、蔡晉瑞/報導】2021年5月19日,由於新增257例的確診人數和不見好轉的新冠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升級三級警戒,也讓臺灣教育史上罕見出現全面停止實體授課的狀況。對此立委賴品妤以自身選區為例,說明停課過程中凸顯出哪些偏鄉資源不足的問題,及其應對方式。
疫情像把照妖鏡 偏鄉教育困境現形
選區位於新北市且橫跨都會和偏鄉的賴品妤表示,很多人會對新北市的學校有錯誤想像,認為新北市是直轄市,所以此區大多數的學校資源設備應該都沒有太大問題,直到疫情導致學校須採取遠距教學時,賴品妤才發覺原來在她的選區中,像是金山、萬里、瑞芳和平溪等地,是很難連上網路的,因此儘管教育部在第一時間便發下平板電腦等硬體設備給予偏鄉學校,學生也難以順利上課,即使在學校能夠順利連上網路,學生回到家時,也很容易就因為家裡沒有網路,造成遠距教學實施成效不彰。偏鄉地區家長在外地工作、隔代教養的情況不在少數,所以學生在數位操作遇到困難時,也很難獲得適當協助;有些平時便依賴學校提供課後輔導,家中沒有其他照顧者的家庭,學生在疫情期間更會碰上基本生活無法滿足的窘境。上述這些家庭遭遇的結構性困境,也讓偏鄉推動遠距教學變得更加困難。
政府民間互助多管齊下 即時反應至關重要
面對偏鄉教育的弱勢處境,賴品妤認為改善教育必須先從改善基礎設備做起,因此她積極在服務的選區中架設無線網路基地台,首先調查有哪些地點還沒有涵蓋無線網路,她再會同四大電信業者進行基地台的架設,同時向教育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反應,目前已經成功爭取建設雙溪的坤溪基地台。除了改善偏鄉基礎設備,賴品妤表示處理偏鄉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當中央或地方政府無法即時因應時,民間力量的協助也很重要,而立委身為地方資源的調度者,她希望老師和家長們在遇到任何問題時,可以即時向當地立委反應,以確保立委在了解教育現場遇到的困難後,能進一步採取行動,讓資源更精準快速地送達偏鄉。至於偏鄉師資缺乏的困境,賴品妤提倡政府必須增加教師留任誘因,並且積極改善學校軟硬體資源,否則即使增加公費生名額,在沒有足夠誘因的情況下,老師們可能也不會久留。
想改善偏鄉教育 首先加強各方溝通
提及在教育委員會中所做的努力,賴品妤表示因為有些選區立委並沒有涵蓋到偏鄉學校,因此委員會並不常討論偏鄉教育議題,不過當地方有任何需要幫忙爭取資源的地方,都會積極質詢和遊說,她舉例最近審理科普教育預算時,曾提出政府應該加強偏鄉地區科普資源的建議。總結來說,放眼偏鄉教育問題,賴品妤認為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好好了解教育現場所面臨的問題,同時老師及家長們需主動說出自身需求,加上立委居中調節資源,才能有效突破偏鄉師生們現今面臨的弱勢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