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期】新版校歌出爐 木鐸精神新氣象
【記者林芊佑/報導】校務會議 24 日釋出 2021 年校歌「木鐸版」新版歌詞,與1948年舊版歌詞共同傳唱,延續師大的人文精神,其中,新版歌詞由國文系教授徐國能與王基倫主筆,並與多位國文系教授合作,共同完成填詞。
過去現在並存 創造新世代的聲音
面對校歌改革,有人抱持正面態度,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對此徐國能表示樂見,他認為:「原版校歌的詞意雅緻,期勉深刻,有當時的懷抱與夢想。而每個時代,都應有它的歌曲,未來也希望每一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讓師大精神日新又新。」王基倫也表示尊重改革意見,並在填詞盡力追求盡善盡美。
填詞過程中,兩位教授多方汲取靈感。徐國能參考許多國外大學的校歌,觀察到多種樣態,例如將具文化意義的傳統歌謠或宗教聖歌當作校歌、自創類似比賽口號的詞曲等等,他先統整各種特色,再回歸師大本身,從師大的歷史與特徵出發進行填詞。王基倫則以校園中的物質與精神意象為靈感,前者如校園裡的紅樓建築、校徽上象徵《論語》木鐸概念的鐘鐸、校樹阿勃勒等;後者如校訓「誠正勤樸」的古典修身之道、教育熱忱精神等,王基倫談到,他在寫詞過程中思考校歌在「回顧過去、立足現在與瞻望未來之間」應以何者為重,並試著將師大人在校園裡的共同回憶融入,創作出能引起所有學生共鳴的新詞。
白話與青春化 力求曲文合一
新版校歌追求「白話與青春」,這也是主筆教授們面臨的挑戰。王基倫提及校歌第三句有三字一句、連用三句的段落,句式簡潔短小,其實難用白話文表達,因此他選擇不流於說教的「客觀描述」方式填詞,用較為淺顯易懂的詞語取代原版的「勤吾學,進吾德,健吾躬」。「師大曾經是師範體系的龍頭,在過去是光榮傳統。在現在要轉型為綜合大學,或是學生走入教育界人數愈來愈少的情況下,歌誦過去不見得能獲得大家的認同。」轉型階段不易找出師大特定的精神內涵,王基倫談到「我們的解決方式是不再強調特定的歷史事件,而是超越過去的時空,用包容的史觀,去涵括特定的史觀。」
徐國能表示:「今年的新校歌有其意義,改革是很有意義的實踐,能參與校歌的填詞非常光榮。」校歌新詞加入年輕活潑的元素,如青春、國際、新局等,代表「享受青春、放眼國際」,更貼近師大學生的共同心聲,注入清新活力的氛圍。除了融入新詞,教授們也配合校歌悠揚高昂的「進行曲」曲調,經由音樂系專家建議,保留原版歌詞的末兩句「教育會其通,世界進大同」,達到曲文合一的目標。
臺師大校歌(2021年版)
木鐸鐘聲響,英才為國用,起紅樓,立典範,沐春風。
誠正勤樸,敬業樂群在心中,風華四季誦,樹人百年功。
青春器宇軒昂,展大度雍容;迎向國際創新局,深耕吾土致大公。
教育會其通,世界進大同;教育會其通,世界進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