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期】老師們的難題:分身乏術、有功沒有祿
【記者林利玲/報導】近年受到少子化影響,全臺各校開設的正式老師職缺越來越少,導致許多領有教師證的老師淪為「流浪教師」,或成為只能一年一聘的代理教師;在實習端,教育部也自2003年起,以「教育實習性質僅為學習」為由,取消了實習老師的實習津貼。實習內容不僅無薪,還須兼任許多行政工作,讓不少實習老師感到很不平衡。師大專門關注師培相關資訊的師資生學會提出了教師現況與可能遇到的困難。
代理老師為續聘身兼多職 教師員額不足是問題
正式老師職缺減少是少子化減班的結果,遇缺額時,許多學校不辦理正式教師甄試,改由較易流動的代理老師彌補原本正式老師的職缺。代理老師分為一年一聘及長期代理,師資生學會負責人陳律文表示,比較好的狀況是老師爭取到長期代理,在經濟與心理狀態都較穩定,能更專心投入教育。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幸運,有更多老師必須時常擔心自己未來的約聘狀況,心裡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與擔憂,因此為了能留在任教的學校、讓學校留下好印象,代理老師「被迫」接下行政工作已成常態。
陳律文直言,代理老師身兼多職的核心原因是教師員額不足。「老師的工作是僧多粥少,但行政工作則是僧少粥多,行政工作量每年固定,但當學校教師職缺減少,每位老師需要負責的行政事務一定會變多。」根本上員額不足加上權力不對等,導致代理老師需負責多項行政工作的現狀。
教師與行政人員各司其職 政策調整以穩定「師」心
如何改善這樣的現象?陳律文談到關鍵是「讓專業的來」,使代理老師們能夠全心專注在教學。所謂「讓專業的來」,就是把原本老師們必須分散心力處理的行政事務交給專業行政人員做,而老師們則是專心負責教學。除此之外,他認為國家政策也要隨之調整,例如加薪、提供更優渥的福利,或是把代理的任期由一年一聘改為三年一聘等等,讓代理老師有穩定、安心的感覺。
實習老師經濟需求 學校應提供體制內兼職機會
實習老師是否要支薪亦是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的議題,陳律文認為此事有待商榷,「以我自己的經驗以及實務觀察來看,大部分實習老師完成最重要的教學演示後,通常實習表現及態度就不如教學演示前認真,這是現實的狀況」。他提到,校方可以優先提供實習老師帶課後班、才藝社團等兼職機會,或將一些必要的行政事務交給他們並支付對應薪資,而不是將實習老師當成免費勞工、派遣工。執行體制內的合法兼職來滿足實習老師基本經濟需求,這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實習不支薪爭議 學校不重視實習老師成原因
陳律文坦言,教育現場的不公平待遇才是延伸出實習不支薪爭議的關鍵問題。「實習老師,照理說應該是在教學現場學習如何教學生,學習怎麼提高教學技巧、教學涵養等,而不是被派遣來當志工。」,許多學校並未完全重視實習老師,這也是為什麼總是有許多實習完的學生抱怨實習被壓榨,進而有實習不支薪的問題產生。
想要當老師 實務及心態是關鍵
最後,陳律文建議將來想從事教職的學生可以在學完理論後,多去實務現場觀摩、見習,並知道有哪些可以提供協助、權利救濟的管道,或是請益學長姐想從事的學科未來的發展及趨勢。他強調,面對目前無法改變的體制,心態相當重要。必須明白自己最低限度要做到什麼,試著去學習生存、幫自己找資源;同時要有基本的自我認知,了解怎麼和不同的人相處;而面對無法改變的不合理待遇時,要如何應對、幫助自己,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