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期】傳醫傳心:偏鄉醫療服務的深耕實錄
【記者張茹崴、林一方/報導】科技交通發達的時代,我們享有許多前人無法體會的便利,但在遠離都市以外的偏鄉地區,仍存在為數不少的人口無法直接獲得我們習以為常的資源。師青專訪臺大傳統醫學社暑期醫療服務隊(以下簡稱醫服隊)隊員醫學系六年級蕭惟先與醫學系三年級謝蕎因,一同了解偏鄉醫療服務的實況與問題。
衛教宣導不遺餘力 授以「魚」不如授以「漁」
醫服隊在新竹縣尖石鄉服務近二十年,地區總人口數逾九千人,人口組成主要為泰雅族及少部分客家人。因近年人口外流及少子化的現象,服務對象落在四十至六十歲的中壯年務農人士。
醫服隊至民眾家中進行衛教。圖/蕭惟先提供。
談到如何針對長輩進行衛教宣導,蕭惟先表示,醫服隊會利用宗教集會結束後的五到十分鐘,針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痛風等地方常見慢性病症進行宣達。每年也會根據政府推行的健保政策擬定衛教主題,如致癌篩檢、器官捐贈、DNR(臨終不急救)。關於義診的藥物治療,他指出醫服隊能做的有限,短期提供藥物無法真正幫助患有慢性病的長者。「如果開藥比較像是吃魚的話,我們比較想要做的是給他們釣竿;給他們一些衛生教育,讓他們知道平常生活可以注意哪些事情。」謝蕎因認真道,由於服務的時間只有七至八天,因此前端衛教其實比開藥更有實際效果。
治「本」不治標 教育、人力為關鍵
在兒童衛教部分,醫服隊舉辦為期二至三天的衛教營,運用演戲、小遊戲等視覺吸引及互動教學的方式,來傳達菸酒防治、口腔保健等衛教知識。不過謝蕎因慨歎,即使小孩知道這些觀念,回家後仍會受到長輩影響而遵行舊有的生活習慣,因此觀念深根實則有賴當地師長的殷切提醒,否則再多的宣導仍無法發揮實際作用。
除了西醫,醫服隊也進行中醫義診、拔罐。圖/蕭惟先提供。
針對偏鄉醫療服務的發展問題,蕭惟先指出,當地真正需要的是「人」。儘管尖石鄉衛生所每日皆有馬偕醫院家醫科醫生駐診,醫院也會定期派遣其他次專科醫師上山,但這些都是片段式的醫療服務,無法解決根本系統性的問題,若有重大傷患或急性病症發作,還是需要乘車下山接受專業治療。而從最近的那羅到最遠的鎮西堡,各部落距離地區醫院,交通時間最高達兩小時,可能便會錯失對傷患而言至關重要的搶救期。蕭惟先期盼:「如果當地人能夠成為當地的照顧者,那我們衛教的對象就會把這樣的服務帶給更多人,這是我們想做的。」
同理心、換位思考 了解當地民眾的需求
謝蕎因說明,尖石鄉居民時常收到來自熱心民眾的物資捐贈,導致部分長輩習慣依賴外來資源,無法獨力照顧自己,「長期的物資挹注,可能無意間擴大了差距。」他認為,最好的方式應是先認識和傾聽當地需求,再選擇有效方式協助。而醫服隊與其他公益團體短期的投入,難以有效率地提升尖石鄉民眾的健康水準,因此蕭惟先期望政府能保存當地家戶病歷資料,並串聯當地醫療資源,建立資訊共享系統,以消除醫療服務間的障礙。
除了外地人,當地青年也善用自身所長,為醫療服務盡一份心力,像是文健站照服員即是當地青年回鄉服務,有志青年也成立CPR團隊,提供緊急救護處理,當地人士的投入可說是改變的最大契機。提及去年剛成立的粉絲專頁,謝蕎因解釋,專頁設立目的是希望公開醫療深耕的實際情況,與醫服隊員們的心路歷程,盼望大學生能拋開隊當地的刻板印象,未來實際帶入服務時,也學習當個好客人,避免影響當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