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53期】師大納臺北高校入校史 倡多元轉譯推廣歷史知識

2018年11月,師大在第121次校務會議中,決議將校史回溯至1922年,也就是正式將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簡稱臺北高校)納入校史,預計2022年迎接百年校慶。臺北高校創立於1922年,為7年制中學,分為尋常科及高等科,尋常科招收臺、日籍小學畢業生,修業4年後直升高等科;高等科學生畢業後則能免試直升任何一所帝國大學。1945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臺北高校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1946年6月再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記者馮輝倫、林太龍/報導】面對師大校齡一夕之間多了24年,校史也加入臺北高校的過往風華,圖書館館長柯皓仁和臺文系教授林巾力都表示相當認同和支持,亦致力推廣臺北高校歷史,將歷史文物與資訊科技結合,以實際行動讓更多人完整認識師大校史。

修改校齡貼近歷史 視校史為劇場舞台變動

針對為何修改校齡的疑問聲浪,柯皓仁指出,國內外許多大學計算校齡都推及至創校源頭,如美國哈佛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等,國內學校則大部分推算至日治時期或是更早的清朝末年,例如清華大學、成功大學等。過往也有許多大學曾更正校齡,像是臺灣大學於1955年時慶祝創校10週年,然而1958年時卻慶祝創校30週年。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師大更改校齡並非首創先河。

至於許多人懷疑臺北高校的歷史並不完整,讓後人在了解歷史上困難重重,林巾力則強調:「不完整,源自於我們的不了解。」她點出過往只有師大未承認戰前校史,因為在當時的政治背景影響下,相關歷史可能被刻意遺忘,因此日治時期便存在的臺北高校,遲至2019年才被師大承認。林巾力還分享,在校長吳正己首度承認臺北高校歷史後,喚起不少師大校友的向心力。

不過仍有不少人反對將臺北高校與師大連結,認為兩者僅是和平東路土地上前後房客的關係,並無校務上的傳承。對此,柯皓仁認為是史觀的不同,他選擇認同成大歷史系教授王健文的觀點,將校史視為劇場的舞台,舞台是固定,但演員或是場景道具卻是時刻變動的。「我們在看這個學校的歷史時,應該用比較寬廣的視野,把過去和現在所經歷過的事情都當作這個學校的歷史。」柯皓仁也拿出臺北高中的歷史稿件作為佐證,上頭寫道「查本校院與省立師範學院校舍同在一處,設備共同使用,相互關聯之處甚多,彼此視同一校」。

史料不該只放校史室 林巾力推轉譯臺北高校歷史

為了使更多人認識臺北高校、進而認同師大校史,柯皓仁提到近年為了增加學生對於相關歷史的親近感,於暑期時開放參觀臺北高校的文物,並結合桌遊、漫畫等素材,嘗試進一步拉近校史與學生的距離。

林巾力則認為可以融合資訊科技與多元文化,重新演繹師大校史,例如去年以臺北高校做為人文知識轉譯競賽主題之一,透過大家的腦力激盪,讓更多人了解歷史是可以持續應用的素材。她直言,「過去歷史素材若只放於校史室,是非常可惜。」林巾力更補充,臺北高校相關校史研究和人文知識轉譯,受到校方高度關注和支持,也已申請到文化部補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