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期】致力普及歷史教育 世界柔軟製四六原型漫畫
1949年3月20日,兩位臺大與師院學生因共乘腳踏車與警方發生衝突後被捕,兩校學生為營救同學及反應時弊,自主發起系列抗爭。對此,國民黨政府懷疑中國共產黨藉學潮之名於臺灣拓展勢力,故警備總司令部於4月6日,正式對兩校學生展開大規模搜捕,臺灣就此進入白色恐怖時期,史稱「四六事件」。
【記者林利玲/報導】「了解歷史的真相脈絡,才能避免相關事件再度發生,並繼續往下走。」秉持著這份初衷,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團隊正著手製作「漫談台灣」系列漫畫,而系列首篇便是以四六事件為原型創作的《46:1949白色恐怖的濫觴》。
曾為四六事件衝擊 望製低門檻歷史教材
提及選擇以四六事件為創作題材的契機,《46:1949白色恐怖的濫觴》的製作人張辰漁表示,起初團隊希望能以較低成本,又滿足教育需求的方式達成歷史普及的目標,故最先拍板以漫畫為媒介,爾後,他便開始尋找讓自己「最有感覺」的事件。選定四六事件的靈感來自家人的朋友,當事人曾因在師大校內談論四六事件而被教官約談,此消息對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他而言,可謂匪夷所思:「這到底為什麼不能談?」直到升上大學,偶然參與四六事件相關座談,他才開始消化事件對自己帶來的衝擊,並思考事件與當代社會的連結,「漫談台灣」系列的第一本漫畫因此而生。
在製作過程中,張辰漁認為「選定立場」是最困難的。為求較客觀的說法並顧全當事人家屬的感受,團隊最終決議以「角色虛構、背景真實」的手法呈現四六事件。另外,張辰漁也坦言,團隊希望能讓《46:1949白色恐怖的濫觴》走進校園,但基於課外讀物的採購權隸屬地方教育局,說服官方不易,因此,團隊也積極嘗試與一線教師合作,欲將漫談台灣系列帶進課堂。
《46:1949白色恐怖的濫觴》書封。圖/取自前衛出版社粉專
四六事件少倖存者 大眾缺乏了解管道
「當人們在思考自主性被破壞時,就必須從四六事件看起。」張辰漁直言,四六事件不只是白色恐怖的開端,更是校園民主化與言論自由被迫害的起始。面對這段鮮少人知的歷史,張辰漁明言歷史意識需要有人主動談論與爭取。他以美麗島事件與四六事件對比,前者因其當事人後來握有權力,故事件較廣為人知;但後者的當事人死傷嚴重,甚至部分流亡海外,加之四六事件本身背景複雜,意識形態模糊,導致眾人在缺乏事件歷史背景基礎下,較不敢討論。
「意識形態的對抗沒有意義,如果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就必須找到彼此的最大公約數。」張辰漁解釋,團隊致力於歷史普及,便是希望台灣人能理解自己的過去,進而能更清醒、幸福的向前行。他也期待當代年輕族群能在國族認同的議題上,有更堅定、直觀的認知:自己就是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