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53期】轉型正義仍待重視 楊翠籲傳遞歷史真相

1949年3月20日,兩位臺大與師院學生因共乘腳踏車與警方發生衝突後被捕,兩校學生為營救同學及反應時弊,自主發起系列抗爭。對此,國民黨政府懷疑中國共產黨藉學潮之名於臺灣拓展勢力,故警備總司令部於4月6日,正式對兩校學生展開大規模搜捕,臺灣就此進入白色恐怖時期,史稱「四六事件」。

【記者楊紫葳/報導】四六事件為校園白色恐怖的濫觴,更是臺灣人對強權不滿的吶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楊翠呼籲,兩校師生和社會大眾都應知悉歷史情境、探究真相,並重建社會互信機制,實現轉型正義。

 

四六事件根源複雜 無法窄化為單一事件

「我們應該要從當時歷史背景來勾勒出四六事件的原貌。」楊翠表示,雖然四六事件的主體是台大和師院學生,但當時確實有許多台灣人對社會改革抱持憧憬,然而這些行動者,卻被當權者解讀成破壞國家秩序的罪魁禍首,「日後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抗爭運動,我認為性質是一樣的。」她指出,四六事件的價值在於展現當時的台灣人不分性別、年齡、族群及職業,皆勇於表達對威權體制的憂慮和批判,並嘗試以真實行動,展現改變社會的理想與決心。

 

有感於當代學生已然忘卻四六事件,或對其印象只停留於「腳踏車雙載」事件,楊翠無奈地感嘆:「我們對於歷史真相的了解依舊不足。」她也以二二八事件為例,表明台灣人至今提及二二八事件,仍僅將其貼上查緝私菸的標籤,而遺忘事件背後隱含的背景因素和社會現實。對此,她期盼台灣社會能透過教育,重塑歷史現場,還原事件背景,進而釐清威權統治時期被埋沒的真相。

促轉會主委楊翠。圖/楊紫葳攝

促轉會主委楊翠。圖/楊紫葳攝

 

撤除校園威權象徵受阻 盼完善法律喚醒公民意識

對於四六事件是否反映校園轉型正義的重要性,楊翠坦言,促轉會的主要業務為全面性的轉型正義,「針對校園內的事件,會當成一般政治受難者案件處理。」而目前對校園轉型正義的當務之急,是移除校園景觀中屬於白色恐怖時期遺留的威權象徵,然而,僅是推動此項政策便阻礙重重。

 

楊翠解釋,由於促轉會制定的政策僅為行政法規,不具有法律強制力,故只能透過不斷與學校、行政機關,甚至是學生自治團體協商和對話,以尋求達成目的。不過她也笑稱這是合理的情況,「要是一聲令下就強制各學校機關照做,那豈不是變成威權統治者了。」當然,除政府機關應負責完善相關法規,楊翠也鼓勵年輕世代主動站出來為歷史發聲,藉由汲取歷史教訓,讓台灣走向更好的未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