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o師青專欄

寫給孤獨的人:青年作家Nero黃恭敏與他的《旅記》

【記者孫亦凡、曾韻、饒珮琪/報導】「這本書,我想寫給徘徊在孤獨邊緣的人。」

 

對於自己的新作也是第一本著作,黃恭敏(Nero)淡淡地說出這份舉重若輕的心意。臺灣出生的他,在高中時感受到了自己於教育體制的格格不入,這份彆扭的心情推著他踏上旅程。今年26歲的他,足跡已遍布倫敦、紐約、京都等世界各地,冰封的雪國到煙花綻放的東洋他將旅途中的見聞摻揉自身心境,把文字放置在《旅記:世界裂痕處 等你》一書中。

 

黃恭敏(Nero)於今年2月出版《旅記:世界裂痕處 等你》一書。圖/孫亦凡攝

黃恭敏(Nero)於今年2月出版《旅記:世界裂痕處 等你》一書。圖/孫亦凡攝

 

因為裂痕而展開的旅程

出生在臺北這座喧囂的城市,師生間的不睦、身處數理資優班卻想唸文組的心情,種種矛盾的感受讓他看見了生活中的裂痕。為了逃離,他踏上旅程。高中畢業的黃恭敏在歐洲流浪了九個月,隨後在紐約與倫敦求學。談到這份勇氣,黃恭敏笑說是一股「年少輕狂」,但更多的是擔心繼續留在臺灣,會迎來自我的死去。

 

對於書名的「等你」,黃恭敏說,裂痕有時是大的無法修補,但是希望讀者會知道,自己將在裂痕處等著。

 

創作文學、專攻電影又喜愛音樂的黃恭敏,試圖將書中文字以其他藝術的形式來呈現。在〈霧之曲〉一篇中,他讓如旋律般的文字反覆出現,製造出古典音樂中「奏鳴曲式」的效果;〈野性之華〉則想以攝影的構圖手法呈現。

 

《旅記》一書出版後,屢屢登上暢銷排行榜。圖/黃恭敏提供

《旅記》一書出版後,屢屢登上暢銷排行榜。圖/黃恭敏提供

 

孤獨但自由 沒有歸屬的獨行者

黃恭敏要跨越文學與其他藝術裂痕,也因此發現自己的作品無法被市場分類。他表示,《旅記》一書出自身為臺灣人的他之手,文風卻趨近翻譯文學。在寫到日本、英國等篇章時,他會用日文與英文等外文寫成再翻譯成中文。這樣「國際化」的寫作方式讓黃恭敏的作品是自由的,卻也是孤獨的。

 

他曾在臉書寫下:「如果這世上有另一個我,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他知道我寫的書《旅記:世界裂痕處等你》的存在。少年的黃恭敏,其實並沒有看華文作家寫的書,走進書店便直奔翻譯文學區,書店的看版上也不會有新人作家的名字,是不可能會注意到擺在華文文學區的《旅記》的。」

 

黃恭敏現正以文學新星的身分旅居英國。圖/曾韻攝

黃恭敏現正以文學新星的身分旅居英國。圖/曾韻攝

 

而作品在分類上的孤獨,也體現在黃恭敏的身分上。現在身為英國文化部推薦的傑出文學新秀,他考慮在未來入籍英國,而出身臺灣、走遍世界的他,被問到是否有對臺灣是否有那份家鄉的情感,黃恭敏如實回答:「國家會隨著時間變化,但是人永遠都在。」選擇放棄追求非黑即白的國家認同,而以自由的心行走在天地間,這正是黃恭敏的人生寫照。

 

寫給在孤獨邊緣徘徊的你

黃恭敏表示,《旅記》中95%是真實故事,這樣一本廣闊卻又如日記般私密的書,他最希望能被高中生或大學生讀到。他說:「我們年輕世代是孤獨的世代,不再有過去社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追求自由的同時也是孤獨的。」

 

有了自己的作品,獲得了「作家」的身分,這對黃恭敏而言不是終點而是起點。談起未來的計劃,他表示可能將出版自己已完成的長篇小說與詩集。不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只要世界的裂痕還存在,黃恭敏都會繼續寫下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