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期】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街頭藝人們的甘苦談
【記者許霈玟、王品淳、吳質然/報導】走在熱鬧的臺北街區,不少人會被街頭藝人的十八般武藝吸引,不禁停下腳步多看幾眼。有人崇拜他們的才華洋溢,有人對他們能否養活自己存疑,但街頭表演究竟是什麼、光鮮亮麗的表演背後又暗藏多少困難與艱辛?街頭藝人陳相合、艾安德與小綠人現身說法,讓大家更了解街頭生態。
惡性競爭多 空間不足成隱患
小綠人慨歎,臺灣街頭環境景氣低迷,是導致街頭藝人難以長期、穩定演出的主要困境。且隨著證照通過的人數逐年增加,競爭也越發激烈,除非獨具特色,否則都難以為續。小綠人表示,早些年太急著推動街頭藝術,導致通過率過高、新進者過多,場地問題無法良好分配,直到近幾年政府才開始找專業人士評判,促使證照通過標準趨於嚴格。但小綠人也擔憂,藝術是主觀的,評審的判斷不一定能準確斷定申請者是否適合表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街頭表演現場。圖/小綠人提供
關於街頭表演環境的惡性競爭,陳相合無奈地說,這較常出現在只要佔位就能表演的信義區,一旦遇到人潮眾多的假日常會聚集許多表演者,使彼此的演出空間距離太近,若為音樂類型的表演,便會相互干擾、競爭,設法蓋過對方的音樂聲以吸引觀眾,導致街頭表演環境不再和平。
逢政策改革 新制改善考試弊端
過去街頭藝人必須先通過各縣市文化局的專業考試,才能取得相關證照並進行表演,不過臺北市文化局擬從今(2021)年三月開始,取消相關考試與證照分發,改採網路登記制。陳相合提醒,該項措施須備有相關配套,若令原本的街頭藝人失去表演的機會,「無法支撐街頭藝人作為正職,這樣就有點本末倒置。」然而陳相合也對登記制抱持樂觀態度,因為證照制度下的考試時間短,審議時又大多只注重表演外型的精采度,忽略在實際街頭表演時更重要的技能,包括如何獲取觀眾緣、精進專業及經營自己,因此陳相合肯定登記制的出現,認為以市場機制篩選街頭藝人更符合實際所需。
陳相合街頭演唱。圖/陳相合提供
小綠人則坦言,其實政府對街頭藝人態度友善,不太有打壓情況,但場地供給量依然不足,如果未來真的取消街頭藝人證照,將可能產生街頭秩序混亂等問題。「在有規則的狀況下都有人犯錯,那在沒有規則的狀況下類似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小綠人表示,政策施行後決定權將以場地方為主,不再檢視是否擁有證照,採用與否的標準全憑對方喜好決定此種方式讓許多街頭藝人產生爭議與意見。
針對制度變革,以人像彩繪維生的浪人樂觀看待。她認為,即使新制可能對過去辛苦考證照的申請者不公平,也可能壓縮現有的街頭表演空間,但臺灣普遍缺乏如國外般普遍的藝術氣息,若透過制度變革促使更多不同才藝的人得以上街表演,她相信這也是一件好事。
打賞風氣不盛 缺乏工作保障
街頭藝人的工作穩定度難以預料,能否表演取決於天氣陰晴,收入也不固定。陳相合分享,不同於雜技、特技項目預留謝幕和收打賞的時間,音樂性質的表演通常以開放觀眾點歌的形式鼓勵觀眾打賞;但他卻曾遇過聽眾點十數首歌後都無人打賞的情況,甚至有次他母親特別投錢希望能拋磚引玉,仍然沒有效果。對此陳相合坦言,「街頭藝人還是一份職業,」仍期盼擁有收入,維繫表演動力。
而如同艾安德這般的特技表演者,一旦受傷就必須休養兩週至數月,實務上也缺乏合適的保險商品降低遭逢意外的負擔。艾安德解釋,儘管有「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的存在,然而該組織主重推廣街頭表演文化,對街頭藝人們的直接協助較少
艾安德與觀眾互動。圖/艾安德提供
疫情來襲 變通表演求生存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臺灣社會人心惶惶,出於健康考量,出門遊賞民眾人數驟減,即便在外也無心看表演,對街頭藝人造成不小衝擊,艾安德即是因為觀眾稀少而暫停表演兩個月。他說明,自己作為沒有經濟壓力的學生所受影響較小,然而有些街頭藝人在這段期間為維持生計,不得不另覓出路。國內疫情緩和後,艾安德重新回到街頭,針對防疫與民眾疑慮調整表演內容,例如取消所有互動段落以避免與觀眾近距離接觸,也自備酒精,在表演開始前消毒觀眾雙手和表演使用的道具,保護自己也保護觀眾。
陳相合回憶自疫情爆發到和緩的階段,雖然出遊人數變少,街頭表演的數量卻沒有改變,單場收入降低也促使他們須增加表演次數。他補充,若是未來疫情惡化,將只能轉向網路直播,另闢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