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期】離岸風電行不行? 專家表示技術已成熟
【記者陳宏駿/報導】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於2014年全球「23年平均風速觀測」報告指出,全球風況最好的20處觀測地中,臺灣海峽就佔了16處,顯示離岸風電在臺灣具備發展潛力。我國政府為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20%的目標,經濟部能源局規劃「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3階段策略逐步推動我國離岸風電發展。
推動風電國產化 打造本土產業鏈
「離岸風電是很成熟的技術。」臺大機械系教授楊鏡堂表示,「臺灣海峽因為隧道加速效應,讓我們擁有全球最好的風場。」隧道加速效應指當流體如氣流通過狹窄空間時,因壓力升高而產生加速的現象。不過由於臺灣缺乏風電經驗,因此政府決定對外開放風場,以每度電5.5元至5.8元的保證收購價,吸引外資投入;同時訂「國產化」為目標,希望厚植國內風電產業鍊。
臺大機械系特聘教授楊鏡堂看好離岸風電的未來發展。圖/陳宏駿拍攝
「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臺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江茂雄認為,若能達成國產化目標,讓風電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產業,將有別於火力和核能發電須仰賴發電機組進口。而政府除要求外商須在臺灣組裝風機外,更規定零組件必須有一定比例在臺製造。楊鏡堂也提到,由於風電在臺灣是一塊全新領域,尚有部分零組件沒有廠商願意投入生產,因此風電產業本土化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離岸風電示意圖。圖/Andreas Klinke Johannsen(Flickr)提供
風電生態難兩全 理性溝通求共好
「風電是一個全新的產業,它不只是技術,更需要社會溝通的人才。」江茂雄解釋,雖然技術研究很重要,但完整的產業鏈需要跨域人才攜手打造。從產官學到地方派系、環保團體、漁會組織等,當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觀點切入討論,不免會引發口角。楊鏡堂呼籲,「我相信大家都是為了臺灣好,希望大家能理性溝通。」
臺大工海系江茂雄教授從2010年就開始投入風力發電的研究。圖/陳宏駿拍攝
離岸風電與太陽能光電為目前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兩種發電方式,然而楊鏡堂坦言:「完全不影響環境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盡力做到最好。」環評階段宣布禁止潮間帶架設風機,並須為白海豚保留棲地,至於工程打樁造成的噪音污染,近期德國團隊也提出打泡隔音的技術。除了環境影響,漁民權益受損的問題亦備受關注,江茂雄表示,近期有研究團隊提出設立規範讓漁民進入風場捕魚的方案,盼能朝「共好」方向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