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電影節師青校園

【2020人文電影節】信件牽起彼此聯繫 人文電影節盼深化討論

【記者蔡晉瑞、林利玲、許霈玟/報導】今年師大人文電影節於12月25日落幕,本次人文電影節以「信件」為主軸,在為期六周的時間,透過電影介紹六個不同的子議題。師大青年藉採訪總籌數學110馮輝倫與節目策劃部長圖傳111吳山筠,談談有關這次人文電影節籌備的心路歷程。

 

議題訂定帶動關注  盼觀眾能互相理解

此次人文電影節六個子議題分別為刻板印象、社會底層、科技倫理、情慾流動、人權獨立及成長經驗。總籌馮輝倫說明,子議題是每年電影節團隊在7、8月規劃議題時回顧該年度事件,根據他們認為「師大學生應該更加關注」或是「過往電影節較少談到及議題再延伸」這兩個方向所選擇,像是這次較為特別的主題「情慾流動」,便是團隊從去年引起眾人廣泛討論的議題「性別平權」中,希望能再與觀眾進階討論的部份。他認為「性別平權」在師大是已經被普遍認可的價值,但背後仍牽涉更多細節的討論,「情慾流動」便是其中之一。因此這次人文電影節做了很大的突破,選擇將它放入子議題當中。同時馮輝倫補充,「成長經驗」與前陣子臺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相關,其實在年中時便有些徵兆,外加上副籌為心輔系學生,使他們覺得此為臺灣教育較少觸及的領域,故主動納入子議題中,以讓學生探討、省思。

 

人文電影節總籌馮輝倫。圖/廖郁菁攝

人文電影節總籌馮輝倫。圖/廖郁菁攝

 

雖然在播放相關電影時,還是有觀眾因為觀念不同,甚至有過映後座談的講師講述的與一開始預設的目標不同,產生一些可能較為激烈的意見交流,不過他認為這樣不同價值觀所帶來的碰撞其實更能夠帶來公眾討論。馮輝倫強調因為人文電影節要為觀眾帶來的理念,便是「縱然我不認同你的價值觀,但我可以理解你為何這樣想。」不過他也述及,討論必須注意是否傷害到他人,以免違背電影節最初的宗旨。

 

片單牽涉價值取捨  大眾電影吸引關注

談到有關人文電影節片單的選擇,馮輝倫表示其實每年的片單都是先由節目策劃部部員根據個人觀影經驗推薦,再由全體電影節工作人員所投票訂定。而節目策劃部部長吳山筠也提到,片單挑選的標準除了要符合當週議題外,其實商業性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所以今年也因為考量到往年片單皆以獨立製作和小眾的電影為主,因此今年特別增加一些大眾較熟悉的電影,如《寄生上流》和《82年生的金智英》等,希望能藉此吸引更多觀眾,並增加相關議題的曝光度與討論。馮輝倫更進一步提出數據,今年電影節進場人數為一千七百多人,相較去年大致增加百分之五十的數量。

 

節目策劃部部長吳山筠。圖/廖郁菁攝

節目策劃部部長吳山筠。圖/廖郁菁攝

 

映後座談帶領討論   觀眾也能興趣

考量這次人文電影節挑選較多主流電影,但主流電影中可能較缺少有關議題性的討論,所以馮輝倫希望透過電影映後座談來深化討論,也因此在映後座談的講師挑選上,籌備團隊會以尋找對相關議題有所了解的講師為優先,其次才是一般的影評人。然而看電影的觀眾除了學生,同時會有周遭社區的長者,所以電影節會希望藉映後座談,讓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能有所收穫。

 

期間有許多外校人士參與人文電影節。圖/廖郁菁攝

期間有許多外校人士參與人文電影節。圖/廖郁菁攝

 

雖然尚未完整統計回饋單的結果,但馮輝倫對於電影節的成效抱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從大眾的回饋來看,電影節確實有達成帶動議題討論的成果,也期盼大眾也能從中獲得省思。

 

開放外校難控管   嚴謹執行防疫措施 

然而談及執行上的困難,馮輝倫坦言,今年電影節外校觀眾約占六成,使得電影放映時如遇到違反觀影禮儀時的觀眾,因為燈光昏暗難以識別,也因電影節本身定位無法驅趕。而他也提出另一項難題,曾遇過觀眾於禁止飲食的教室偷帶食物入場,即使拍下該觀眾的影像,讓工作人員辨識禁止其進入,但因每日電影節工作人員不同,也無法確實執行。然而在12月面臨疫情防疫的規範,馮輝倫強調若遇到不遵守相關防疫措施的觀眾,會強硬禁止觀眾入場,嚴謹遵守防疫規範,讓電影節順利執行。

 

電影節人員在觀眾入場前量體溫及噴灑酒精消毒。圖/廖郁菁攝

電影節人員在觀眾入場前量體溫及噴灑酒精消毒。圖/廖郁菁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