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諮商管道有用嗎?臺師大生:不熟不願講
【記者廖郁菁/報導】日前臺大接連發生三起自殺事件,引起社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視,除課業壓力受到檢視外,學校諮商管道足夠與否也成核心問題。同為三校聯盟的臺師大校內,即使學生肯定校方諮商資源豐富,但仍存改善空間。
量表施測存漏洞 缺乏信任難吐露
求學階段,各級學校輔導單位常要求學生填寫自我評估量表,以了解學生心理狀況。然而二年級林姓學生直言「不會誠實寫」,因為擔心會被輔導室聯絡、約談,將深感困擾。她雖肯定量表對具病識感學生的功用,但回收率與填答誠實率可能造成結果偏差。已畢業的張姓學生認為,一次性量表對憂鬱傾向的學生成效不彰,可能產生漏網之魚,三年施行一次也無法長期追蹤學生的身心狀況。
兩人皆坦言,若誠實填寫自己的心理狀態極可能受輔導單位關切,林姓學生表示,在與輔導單位建立堅定的信任關係前,她不願輕易吐露自我。張姓學生則指出學校應讓學生重獲受幫助的信心,直言學校能提供的最佳幫助不是親自介入,而是透過策動當事人身邊人脈力量,產生支持性作用。她也建議,建立人脈的活動應以系所為單位,方能觸及真正有需求者。
一年級黃姓學生告訴師青記者,由於母親即是從事輔導工作,他認為許多輔導單位人員的專業僅限於理論層面,難以體認學生困擾。平時與輔導單位缺乏緊密聯繫,使他也不願輕易吐露真心。他鼓勵校方進行量表施測,也樂見專責導師對學生的照顧,建議校方多施加責任,讓專責導師能進一步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
制度要優化 接住危險邊緣同學
臺師大的諮商系統足以接住墜落的學生嗎?學生會長吳炳毅表示,師大諮商輔導體制尚稱健全,但仍有改善空間。
針對校內現有學輔中心提供的諮商管道,學權部部長王彥翔直言最大問題是「諮詢空間不足」,儘管校方有心補充人力,但隱密的諮商室卻無法輕易拓建。吳炳毅建議學輔中心或可增聘兼任諮商師、及加開夜間諮商時段,以因應需求者逐年增加的趨勢。
一名來自印尼的外籍學生則指出諮商管道上的語言困境,師大學輔中心以華語的諮商方式為主,對於外語使用者相當困擾,導致外籍學生難以尋求校園諮商的協助。
師大獨設雙導師制度,吳炳毅肯定專責導師初步輔導的作用,然而各系專導定位不同,若師生關係疏遠可能影響專責導師的職能。此外,他也呼籲行政人員平時主動關心學生,助維持適宜的人際連結。
吳炳毅相信「在跨域學習外,透過活動也能幫助學生找到方向」。王彥翔進一步指出,若設立一個整理每週各社團例會的管道,讓有興趣者能更便捷地參與活動,也能幫助拉回在邊陲徘徊的學生。
「還有一個比較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防墜網。」吳炳毅說明,過去行政單位曾建議在樓梯間設立防墜網,然而總務處卻以「不美觀」為由駁回,他無奈慨嘆,美觀問題不應成為放棄安全性的理由。
官方粉專螺絲鬆 大學生壓力並不小
針對日前師大官方粉專失言後緊急刪文一事,吳炳毅則直指公共事務中心的溝通不足。他坦言,校內公關單位及學術單位向來資訊不流通,公事中心貼文雖立意良善,但如能增進與其他單位的連結討論,再貼出慰藉文章,方能降低「好心做壞事」的機會。
「其實學生的人際壓力很大。」對社會上普遍質疑學業壓力的聲音,吳炳毅提出反駁。他以歷年學生意見調查統計為例,在107學年度第二學期至109學年度第一學期期間,學生會經常收到反映人際互動壓力的聲音。他期待,校方能在學輔中心及性向探索測驗外,投入更多的社團活動和資源,或許便能成功接住同學,讓其安心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