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51期】臺語不等於閩南語 臺語文復興盼喚醒「臺語魂」

【記者林思羽、杞欣庭/報導】「一個國家要推動『母語』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臺語何時開始凋零?為什麼大家不願意主動使用?師大台文系呂美親教授表示,臺語文運動歷經多年挑戰,終於達到標準化的里程碑,現階段的目標便是喚起大眾對臺語文的意識。

 

本土語言回歸校園 台語文師資注活水

本土語言在台灣的地位岌岌可危,呂美親指出「專業師資培育是推廣臺語文的根基」。有別於過往台語教師無須通過師資檢定就能任教,導致師資良莠不齊的情況,師大今年(2020)始增額招收的臺語教育學程將培養新生代專業師資,使臺語文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涵得重返教學現場,同時本土語言也將於111學年起,納入中小學之必修科目。對此,呂美親表明,以長期發展為考量,她期待高中或大學也能重視本土語言教育。

 

當然,臺語文復興運動仍前路漫漫。她坦言即使是身在教育前線的教師,都可能不熟悉此議題,然而不了解不代表不認同,如何跨出舒適圈傾聽多元意見,透過溝通與交流,讓臺語文發揮在不同專業領域是台灣人應努力的方向。

 

稱呼轉變見證歷史 臺語具主體性及民族意識

「臺語為何叫臺語?不該稱為閩南語嗎?」針對爭執多年的稱謂問題,呂美親剖析「臺語」一詞的由來。日治初期的臺灣住民還未產生臺灣人的集體意識,多數移民仍以中國祖籍為原鄉認同,因此即便都使用「閩南語」,仍多以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等自稱。隨著臺灣進入現代化,人民漸有近代民族意識,原本相互鬥爭的中國各省移民慢慢凝聚,相對於「日本人」,臺灣住民形成「臺灣人」的想像共同體及自我認同,而日本人也將臺灣人普遍使用的語言命名為「臺語」或「臺灣話」,「臺語」一詞便成為當時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共識,並沿用至今。

 

儘管日治時期臺語被認定為日本方言,但政策上仍保有地方主體性。直至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推行國語運動,意圖將臺灣人同化成「中國人」,故將臺語的官方稱謂變更為「閩南語」,以藉此去除臺灣本土意識,臺語的地位也隨之下降。

 

語言復興有賴文字 台語台普及臺語教育

步入近代,國家意識形態衝突導致臺語的地位仍然飄忽不定,儘管近年開始推行本土語言復興運動,仍多側重「語言」,「文字」反遭忽視,但語言一旦沒有標準化書寫的文字便不易保存。

 

解嚴後,在臺語文運動者多年的倡議下,2006年教育部頒訂《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被視為語言標準化的重要里程碑;隨後2019年公視台語台開台也引起熱烈討論。呂美親認為,突破同溫層並非一蹴可幾,但年輕化的媒體頻道藉由較輕鬆的方式推展臺語正字教學,試圖降低學習門檻、拓寬受眾,喚醒更多青年人的「臺語魂」,她也贊同這是值得鼓勵的嘗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