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51期】我臺我驕傲!陳柏惟:臺灣人要講自己的話

【記者楊紫葳、孫亦凡/報導】《國家語言發展法》於去年(2019)開始施行,確立政府的多元語言發展精神。隨著本土語言討論浮上檯面,作為多數族群使用的臺語也受到更多關注。究竟語言對我們的重要性為何?一個多元語種的社會是什麼樣貌呢?基進黨立委陳柏惟將暢談他從使用、觀察到推動政策的過程中,對臺語文復興的理解與主張。

以臺語問政 痛批母語舌頭被割掉

「問題不在於我的臺語流不流利,問題在於臺語不在教育體系裡面。」這位來自台中海線選區的立委,無論在造勢場合、政論節目甚至是國會質詢,一口「輾轉」(liàn-tńg,流暢)的臺語是他鮮明的形象。被問到為何臺語能說得如此漂亮,他反倒想問:為什麼這個臺灣人主要使用的語言卻不在教育體系中?

 

陳柏惟從小在家中說臺語,後來主播求職因說話「很臺」受挫,轉念一想:「我講臺語大家覺得好聽,我講北京話(即華語)大家覺得不好聽,那我為什麼不講臺語就好了?」不只在生活中使用臺語,作為新科立委的他在首次質詢就全程用臺語發言,其後更多以臺語問政。

陳柏惟不只是名臺語使用者,更是政策的推動者。圖/取自陳柏維臉書

陳柏惟不只是名臺語使用者,更是政策的推動者。圖/取自陳柏惟臉書

「互相尊重,我不會要求你講我的話,你對我的尊重應該是,你就講你的,我講我的。」陳柏惟指出,其實大部分的立委都會說臺語,只是使用與否。「我常聽到選民說,為什麼有些人在地方拉票都講台語,去到國會後,台語的舌頭卻被割掉。」他痛批,這些「裝作聽不懂」的人,才是阻礙多元社會發展的存在。

政策應本土化 多元語種共同建構

過去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政策」,有系統地破壞了本土語言的生存空間,而現行《國家語言發展法》是否真能接回「被割掉的母語舌頭」呢?陳柏惟表示,目前客語、原住民語各有客委會、原委會作為專責單位,而臺語跟華語則由教育部負責,看似行政層級較高,但優先順序卻不在首位,地位「不上不下」,難以推進。

現在本土語言將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陳柏惟表示,臺灣存在著不同族群,所有人都應該是主人。「不是規範我的小孩只能學你的語言,或著是你的語言最大,其他都是選修。」他批評,國民黨在臺灣的治理從來沒有真正的本土化,從貿易活動到文化培養,都是用大中國思想強加在人民身上;當今政府制定本土語言政策,精神正是要讓人民選其所愛也愛其所選。「對我來講,學『丟丟銅仔』一定比學《古文觀止》來得有趣吧!」

陳柏惟接受師大青年報訪問,闡述對多元語種社會的想像。圖/陳柏維國會辦公室提供
陳柏惟接受師青訪問,闡述對多元語種社會的想像。圖/陳柏惟國會辦公室提供

說自己的故事 打造臺語榮譽感

「臺灣人要演自己的故事、講自己的語言。」陳柏惟精準詮釋臺語復興的精神所在。他認為,即使人們會因為過去的歷史而「同情」臺語,但真正能讓臺語偉大的是榮譽感與背後的文化精神。「講臺語的時候,電影賣得比較好。」國片十大排行榜上,有七部是非華語,陳柏惟認為這正證明了「臺語很棒,而且可以賣給國際」。且臺語和華語間有漢字作為媒介,說自己的語言不會因此出現溝通障礙,而是在彼此尊重的過程中,打造一個美好共榮的社會。

「我臺我驕傲啦!」這是陳柏惟的心聲,也是許多臺語使用者多年來不吐不快的真實想法,臺語文復興在前進的路上,重拾這份驕傲更顯至關重要。

One thought on “【551期】我臺我驕傲!陳柏惟:臺灣人要講自己的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