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有關近期〈中國大陸政經發展〉課程評分爭議一事
【文/東亞學系政經組109級學生 Eugene YIP】
回應「【讀者投書】教授評分標準不一東亞系教師罔顧學生權益」(2020/08/21|劉 任軒),下簡稱「第一篇」,以及「【讀者投書】問成績得先說期末評鑑內容?談東亞系教師爭議一事」(2020/08/28|許 丞揚),下簡稱「第二篇」。
根據兩篇內文,事件整體可理解為:相關課程學生質疑教授評分準則不公。
第二篇投稿有明確傳達一個訊息重心:認為教授有可能因當時個人主觀感受(期末評鑑),影響對該科目的客觀評分。
———
第一篇投稿嘗試強調的是「程序問題」,但根據劉學弟提供訊息,教授期初公佈評分標準:
| 期末考50%
標準:一題簡答題,時間1小時50分鐘
學弟成績:40分
訊息:聽到同學發言提出疑慮覺得1題就佔學期成績50%太重,教授有接受改變模式出2題讓同學2擇1作答,增加2倍機率讓同學能作答自己熟悉的題目。
訊息:學弟陳述自己「期末考亦認真準備」
個人觀點:有2題讓同學2擇1作答也能不及格的機率是偏低,除答題內容部分提及不正確關鍵詞或論述不正確外,的確存在教授錯判的可能性。
| 三次作業30%
標準:8次指定討論課程擇3各做一張A4心得撰寫,於課後1至2天繳交紙本檔案,規定格式不拘。
學弟成績:55分
訊息:學弟陳述自己「三次作業準時繳交」
個人觀點:平均分在及格邊緣,假設3次作業品質皆平均或有1至2次低品質作業的可能性都落在55分成績範圍內。
課堂參與討論20%
學弟成績:80分
訊息:學弟陳述自己「學期中並未缺席,且課堂上積極發言並參與討論」
個人觀點:成績與陳述相符,雖然實際互動表現及內容品質無法取證,但80分是正面評價。
| 疑點1:僅繳交兩次作業(即缺漏一次作業)或遲交作業之同學,有學期成績獲得B至C-。
個人觀點:扣除10%成績歸零,剩餘90%成績能達到B至C-完全在合理範圍內。
| 疑點2:以簡答題方式作答,獲得A+至B。
個人觀點:教授期初公佈期末考評分標準一題簡答題,與事實相符,猜測評測重點在於有提及正確關鍵詞以及正確論述,整體成績達到A+至B完全在合理範圍內。
| 疑點3:班上有5分之1的同學被當。
個人觀點:教授評分模式並非拉曲線,以是否達到評分標準為準則有5分之1同學被當並非特別事項。
有某些教授會以拉高整體分數的方式(如全部人各加5分)讓數據變好看,但會出現新邊界線前後以及對優秀成績同學不公平的爭議,選擇權也在於教授。
根據第一篇提供內容,日常成績、考試模式以及各評分比例都符合期初公告,單從文件角度這投稿無法明確申訴問題所在,更像是為了「證據化」申訴而後補資料的辦法。
在程序角度,能看到的教授整體失誤點在於如同申評會所提及,針對平時成績低的同學「沒有給予同學期中預警」,以及沒有在評分後提供期末考作答卷,連帶產生準則依據不公正明確疑慮。
後者可猜測是為了不外流題目考量,但禁止拍攝及要求學生必須現場交回之類辦法即可解決,是教授未有提及的部份。
在程序上唯一可爭議重點在於期末考評分標準,即答題卷內容評改的部份。
※引用第一篇內文:「授課教授未能有公開透明之分數計算方式,拒絕提供期末考卷說明」
日常成績,考試模式以及各評分比例都符合期初公告。
※申評會最終結果:「尊重教師教學專業」、「助教錯誤告知簡答題,依考卷可自行判斷是申論題」、「老師成績紀錄詳實」
有關第二篇強調的重心,由於牽涉教授及學生日常行為跟執行動作時的心態,加上已過了一段時間,皆難以取證文字化,有參考價值但恐怕對爭取權益不會有實質幫助,投稿行為觀察主要為口快以及公告作用。
學術界的問題用學術界方法解決,實體辦法建議當事教授可通融提供學弟相關3篇作業以及期末考卷,在有第三專業方陪同下,二次判斷分數源由,假設當時錯判有機會修正,假設學生提交內容品質的確未達學術要求也能當場確認。
關於讀者討論
授課教授的相關課程授課品質、期末評分準則、人格;當事學弟的相關課程課業品質、投稿文章內容、人格,雖然都有參考價值但各為不同議題。
如同我們在日常面對各種時事跟各方訊息時一樣,建議參與討論者把關注焦點放在你認為重要的,有實質推動解決問題意義的重點上,否則平行線的「對話」只會答非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