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49期】專業「懶人包」看世界 永不下課的公民課

【記者陳冠恩/報導】「這些社會議題是不會有標準答案的。」由一群具社會學背景的青年組成「公民不下課」,一週三分鐘的時間帶領讀者輕鬆成為好公民。

 

恐失去與臺灣的連結 留學生與中學生的對話

回憶起2018年底臺灣大選與公投的結果,當時正在歐洲讀研究所的張琇涵以焦慮形容,「很想做一些什麼事情,但又不知道從哪邊開始做」,憑著這股無力感,她集結了一群臺灣留學生,投身「空戰」行列。從單純與異溫層溝通的想法,到參考各高中模擬投票的差異,張琇涵認為,當代高中生已有關心、理解臺灣乃至國際社會的意願,卻受限於沒有相應管道或資源,故團隊最終決定以「中學生」為主客群,透過翻譯、整理各國報導與學術文獻,製作活潑輕鬆的概念式「懶人包」,使當前社會科補充教材有更多選擇。

 

公民不下課logo。圖/取自公民不下課粉專

公民不下課logo。圖/取自公民不下課粉專

 

多方視角詮釋時事 觸發讀者獨立思考

「公民是一堂不會下課的課。」團隊成員黃怡菁表示,目前公民不下課以年輕用戶為主的Instagram為經營重心,每週產出一份懶人包,由顏色劃分四組輪流製作。藍組為「台灣議題」;紅組為「國際政策比較」;綠組為「太平洋議題」;橘組為「歐洲議題」。「我們比較想做得是『觸發』。」黃怡菁解釋,公民不下課非即時新聞報導,相反地,所有懶人包都是針對議題反芻、考證後的呈現,取材主要為國際熱議,臺灣卻乏人問津的時事及專業課堂才學的資訊,為降低閱讀門檻,懶人包也只擷取重點,但文末皆會附上參考資料,方便有興趣的讀者自行深入了解。「我們只是提供一個起點,讓大家開始去思考。」張琇涵直言,臺灣跟國際媒體環境存在落差,引進多元觀點是必要的工作。

 

粉絲回饋為報酬 回歸社會科學初心

作為非營利團體,張琇涵笑稱公民不下課是「最大型的志工活動」,雖然也曾考量轉型或營利,卻不敵團隊純粹的熱情。「我們不想販賣夢想!」黃怡菁也分享從懶人包留言區到私訊,粉絲們越發主動的討論、異溫層的交流、偏鄉學子的關注,皆讓團隊倍感信任與收穫,繼而有堅持的動力。談及未來規劃,除目前與出版社、藝文界的合作及規劃中的線下活動,張琇涵表明,公民不下課將減少升學考試資訊的分享,專注社會科學領域的推廣,如今年初大選,聯合其他媒體平臺號召「回家投票」反響熱烈,便是呼應公民不下課成立的初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