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期】慢島旅——守護生態的小旅行
【記者李睿雅、黃郁晴、張茹崴/報導】近年來,臺灣颳起一陣生態旅遊旋風,位於基隆和平島公園的「慢島旅」,結合生態旅遊強調的自然保育、永續發展、尊重當地民眾和文化的觀念,舉辦許多環境保育行動,讓民眾感受大自然的奧妙。
重新看待海洋 正視生命
臺灣是典型的海島國家,四面環海,大海如同母親般滋養著島上的生物,孕育曼妙生命。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臺灣擁有與眾不同的生態,只是人為活動快速發展,為了擁有更便利的生活,人們漸漸遺忘且不再重視那片美麗海洋。
自2018年駐立於和平島公園的慢島旅(隸屬於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以環境教育方式,帶領民眾深入探索和平島的潮間帶秘境,一層一層揭開海洋的神秘面紗,並於活動中時時提醒民眾友善環境。「請大家記得到潮間帶的時候,不要帶漁網捕撈小動物,用眼睛觀察就好。」慢島旅負責人李盛傑溫柔叮嚀,若在體驗時利用漁網捕捉小動物很容易弄傷、驚嚇牠們,甚至將其帶回家飼養,卻未提供一個適合的環境容易造成死亡,這些都是不好的示範。
「旅行」和「履行」的意義
「我們沒有辦法無時無刻陪伴在每個孩子的身邊,但我們可以教他怎麼觀察。」在潮間帶戶外導覽的尾聲,總會留給學員們一個自由探索的時間,那是屬於孩子與動物們共同擁有的,靜靜觀察腳下每個生物,謹慎地避開或讓牠們先走,就算再好奇,也不用手去打擾。
藍天白雲搭配抹茶色石頭的美麗潮間帶。圖/慢島旅提供
環境教育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成立兩年半的團隊,積極努力地想要改變生態環境現況,而這不僅需要長期的投入,更需要大眾一同實踐和共同守護。「旅行,是用五感體會當下的環境; 履行,是以雙手實踐於生活中。在有溫度的生活體驗後,能以溫柔的心對待我們的環境。」這不僅是慢島旅的理念,也是每位環境教育行動家所應有的態度。
從食魚教育 吃出永續海洋
在多種活動中,慢島旅也規畫「島語慢魚」的課程,透過「識魚」、「烹魚」到「食魚」,讓人們了解自己吃的是什麼魚,更進一步帶出如何吃魚才能減緩海鮮資源的耗損。當初舉辦料理海鮮的體驗活動,有位訪客提出疑問:「這些課程是否會讓參加課程的小朋友間接以為海洋生物就是要讓人吃的?」李盛傑信心十足地表示:「在食魚前,我們會特別小心,用生命教育讓他們認真看待生命體,並讓他們思考基隆當地文化『鏢旗魚』為何沒落等議題。」
李盛傑以友善的方式讓民眾親近海洋生物。圖/慢島旅提供
說到如何有效維持漁市場永續發展,自然中心部專案管理黃培媁,趕緊遞出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的「臺灣海鮮永續9原則」手冊,當中的「3選、3減、3不」概括,「選擇成長快、換肉率高的養殖品種」,以及「不購買臺灣固有的相似產品,價錢卻更便宜的進口海鮮」等對環境和市場供應鏈友善的吃魚條件。
尤其食用「當季」魚類更為重要,李盛傑娓娓道出:「若選擇繁殖巔峰期的海鮮,可能會讓魚來不及生小孩,而造成魚類資源匱乏速度更快。」
與政府價值觀相左 但保護海洋是共同責任
一直以來部分單位希望慢島旅能花錢清理海邊垃圾,讓遊客更舒適,但李盛傑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應該透過課程讓民眾了解海洋垃圾,「其實不管我們怎麼清,隔一天海流或東北季風又會帶來垃圾,垃圾還是會源源不絕地灌進和平島。」
潮汐體驗前導覽為民眾介紹潮間帶。圖/慢島旅提供
採訪當天,記者親眼看見海岸管制區仍散落許多寶特瓶和工業廢物,就像是一顆顆心靈震撼彈。環境保護必須從人人做起,即使生活在內陸不常接近海洋的我們,看似離她遙遠,但保護海洋造就永續發展,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