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期】克服疫情危機 老派信件新姿態
【記者許霈玟/報導】今年臺北文學季的主題特展「回憶伏流——作家手寫信記事」,主要展示作家以及招募來的手寫信件,希望讓數位世代的人們感受文學的故事及脈絡。可惜的是,原本規劃的講座和市集因配合防疫而取消,轉以線上展覽呈現,活動統籌徐嘉君堅定地說:「雖然很困難,但同時這也是個新的挑戰。」
電子化的手寫信 如實呈現情感
雖然展出的內容大致相同,但實體與線上展所運用的方式卻相差甚遠。徐嘉君表示,實體展可以藉由信件本身豐富的內容,搭配空間設計的巧思引導觀眾欣賞;然而線上展以網頁呈現,必須降低信件的介紹字數,將文字量控制在一定範圍,並增加動態的程式設計營造互動。這些改變需要與相關團隊進行多次溝通,且因展覽平台的差異以及行政上不同的授權方式,讓團隊付出更多時間。
「回憶伏流——作家手寫信記事」主視覺照。圖/臺北文學季提供
即使以全然不同的模式策展,背後理念仍然堅定不移。徐嘉君指出為了完整呈現手寫信的故事,他們盡量保留文案,至於部分原計畫的設計,像是作家朗讀信件的錄音檔等,只要能在網路上展現的更是不會放棄。但提到不得不棄置的企劃,她無奈地說:「當然會覺得可惜,然而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既然碰到了,就努力在時間內調整計畫。」正向面對無法扭轉的情勢,徐嘉君願這些設計未來仍有運用的機會,因此不會全數捨棄。
讀者的正面回饋是最大原動力
甚麼原因讓徐嘉君堅持下去呢?她回憶當初在雜誌社發現一些信件,被信件文字的情感打動,因此想藉由台北文學季展覽,讓充斥3C產品的人們,透過手寫信思索寫字與寫信所賦予的文學意義。特別的是,展覽的前置活動邀請讀者手寫信給心儀的作家,得知有些讀者因收到作家的回信感到相當開心,這份雀躍之情更是激勵了團隊。
臺北文學季特展:回憶伏流——作家手寫信記事陳栢青╳陳繁齊。圖/臺北文學季提供
儘管今年無法以實體書信讓讀者體會手寫信的情感,但徐嘉君認為線上展或許可以吸引不同群體觀賞,並期盼每個人可以看到不同字跡、信件背後蘊含的情感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