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即時

「沒有正解的題目」苗博雅談教育的理想樣貌  

「我們的學習絕對不是為了背誦幾百年前的數學公式,我們的學習是為了創造新的知識。」

【記者張茹崴/報導】在議會質詢中言之有物、條理分明,專業度極高的臺北市市議員苗博雅,在5月25日的晚上來到師大全人書院演講。一如議會質詢的打扮,以一套招牌整齊黑色西裝出場,帶著堅定的眼神,準備與師大學生來場深度社會議題探討!

講述自身經歷 說明舊式教育制度的缺失

現在的大學致力於推行書院制度、博雅教育,希望大學生在學校不只學習本科系知識,還能跨領域學習,苗博雅提出他的質疑:「這種整合性思考訓練,為什麼在大學才出現?國小、中學不需要有全人教育嗎?」

臺下同學提出許多疑問。圖/張茹崴攝
臺下同學提出許多疑問。圖/張茹崴攝

她出生於解嚴後的時代,當時的教科書全部以國家編冊為正統,課本會描述「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起床忙打掃」、「蔣公看魚逆流而上」,學生學到的是女性只能做勞力工作,而蔣公必定是偉人,此種典型性別二元化、單一政治意識形態在潛移默化中灌輸進學生的思想。她指出,臺灣學生求學過程中常被迫接受標準答案,舉凡像是拿筆姿勢、字型以及造字造詞等,如果沒有照著制式的規定走,學生的作業、考卷上就會被打上大叉記號,告知他們是錯的。

學生時代的苗博雅發現學科成績雖不高,但在美術、音樂等術科表現優異且重視自我生活經驗的同學,會被家長和老師所指責,踐踏他們的自信,導致他們及早放棄求學的路,並將學習學科知識想得非常痛苦跟枯燥。「我只是比他們更會背誦標準答案而已」她說,這也是她稱自己為「很會考試」的學生而「好」學生的原因。即使學校老師發現她的性別氣質和一般生理女性不同,且藝能科奇差無比,但僅靠著學科成績優異,而老師認為學科表現好就是好學生,因此並不需要過問。

入學制度逐漸修改 社會觀念仍有待轉變

臺灣入學考試從原本聯考「唯有讀書高」的制度,改成現在多元入學、強調健全發展,目標是讓擁有各項才藝的學生能夠不受學科成績影響就學。雖然制度願景美好,但臺灣社會長期處於熱衷追求「唯一」的風氣,導致課綱修改後,認為學科至上而抗議的人仍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宣稱納入作文成績造成不公平,且斤斤計較一兩分誤差。

在舊教育中,學生之間形成緊張競爭關係,無法培養人際和情感關係,沒有雙贏、共榮的想法,講求團隊合作的國家文化中卻造就如此扭曲的心態現象。苗博雅舉例之前引進建構式數學的始祖,目的是希望臺灣人不要因僵化的體制,放棄探詢其它算法的可能性,藉此了解事物的本質。原本良善的播種立意,卻由於社會大眾思想尚未改變,而長出奇怪的果實,造成教育界不小的混亂以及媒體大肆批評。

全人書院院長頒發電子感謝狀給苗博雅。圖/張茹崴攝
全人書院院長頒發電子感謝狀給苗博雅。圖/張茹崴攝

應求「適合」而非「頂尖」 價值觀最重要

反觀歐美國家的大學入學考試,有開放性的申論題,他們想挑出最適合讀此學校的學生,而不是成績最頂尖的。許多學校追求學生的異質性,認為不同文化的人湊在一起才能激發火花,因此希望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族裔且背景多元化。苗博雅提及,在價值相對主義的時代下,沒有哪項制度是對的,不過她離開校園後,能夠幫助處理社會問題和支撐其政策擬定,最重要的東西卻是「價值觀」。學生可能早已忘卻課本上的三角函數,但老師的價值觀卻深深影響學生的一輩子。「或許在頭腦最靈活,沒什麼煩惱的中學時期,應撥出時間思考價值取捨,以及思考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

苗博雅希望學生能不斷思考關於價值觀念的問題。圖/張茹崴攝
苗博雅希望學生能不斷思考關於價值觀念的問題。圖/張茹崴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