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期】野味文化:臺海兩岸的飲食習慣變遷
【記者黃郁晴/報導】說到野味,大家不免想到古裝劇裡官僚們吃的「滿漢全席」,各式各樣的山珍海味搬上偌大的圓桌,準備大啖一番。而如今在經濟發達的21世紀,隨著生態保育及衛生觀念高漲,野味文化逐漸在現代飲食中式微。
《野保法》維護生態 原住民仍想保留狩獵傳統
臺灣早期原住民以及漢人都有吃野味的習慣,烤鴿子、山羌、野兔、蟋蟀等山產店出現各地,直到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正式上路,食用野生動物的模式慢慢地被法條制約,至今很難看見這些店家。但是原住民強調狩獵涉及深層的文化內涵,如祭祀的獸靈及獸骨屋,此外他們也有一套兼顧生態平衡的禁忌、規範。為保留傳統文化的精神,現在仍持續和政府及動保團體努力達成共識,希望日後能制定出對獵人們更為友善的打獵條件。
用山羌牙齒做的裝飾物,對原住民而言有其蘊含的文化意義。圖/取自台灣新聞動物網
吃野味習性難改 歷史記憶仍存在
中國部分地區仍嗜野味,不一定是獵奇而享用,久遠的文化傳統、實用需求,或藥用需求都是原因之一。例如「龍虎鬥」、「蝠壽湯」皆是著名的野味料理,可見吃野味對當地人來說是承襲風俗文化之事。但經過2003年SARS,或是近期的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又再次掀起野味文化的風波,若這項習慣再不受政府嚴謹規範及未達衛生條件標準,易引發下一波疫情。
原民的狩獵文化與生態。圖/取自網路
防止病毒傳播 政府有責
人類食用野生動物,不是一種必然的選擇,是可以改變的行為習慣。談及如何根治疫情的發生,台文系陳玉箴教授語氣堅定地說:「人是健忘的,爆發疫情之後,人們可能會因此暫時不吃野味,但十幾年之後,又會開始嘗試。」她認為唯有政府下定決心負起責任,從制度上管理,人們必定漸漸不再吃野味,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性。而立法方面,陳玉箴建議適應國情及實際執法能力,對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利用、流通與銷售,應更嚴格管控及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