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期】從古至今的隱藏危機:食用野生動物
【記者張茹崴、莊宗耀/報導】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至今中國官方仍未交代感染源從何而來,然而「野味」一說搏得許多媒體版面。回顧臺灣過去,是否曾因食用野生動物而爆發過災情呢?而這些病毒怎麼傳播?
臺灣環境使然 食野味人數少
有關臺灣食用野味風險之研究,師大生科系副教授郭奇芊表示幾乎沒有。臺灣食用野味的習慣並無中國及東南亞普遍,而食用者大多為原住民或少數想嘗鮮的漢人。除此之外,臺灣並無如同中國的大型野味屠宰市場,促成病毒融合突變的機會。因此,臺灣發生動物的病毒突變,至大規模人傳人的機率微乎其微。
未發生大規模感染 臺灣僅零星案例
郭奇芊表示食用野味仍存在一定風險,但較常發生於處理過程中,獵人手部沾到獵物的血液後,再揉眼或直接碰觸口鼻,這些動作讓病毒乘虛而入使人發病。不過在臺灣,此種個案通常幾天後便自行痊癒,因此幾乎沒有嚴重案例,且被記錄的少之又少。若認真探究歷史,郭奇芊提及臺灣早期原住民有生吃飛鼠腸子的習慣,因而吃進寄生蟲患病,雖然當時並無造成大規模感染以及恐慌,卻成為臺灣少數因食用野味生病且被恰巧被美國人記錄下來的案例。
蝙蝠近期被視為帶原物種之一。圖/取自網路
釐清病毒傳染關鍵 減低大規模流行病機率
哪些條件是病毒傳染的關鍵呢?郭奇芊認為:「食用的物種、食用的人口數、交易市場的環境,以及人類與帶病毒的物種之棲地的距離,皆會影響病毒的發展。」若食用與人類血緣較近的物種,如:靈長類、蝙蝠及老鼠,在肉塊交疊販賣的屠宰市場交易,加上居住地接近帶病原物種,那麼病毒發展成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等嚴重性傳染病毒的機會便會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