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期】下修投票年齡勢在必行 立委賴品妤:權利義務應相等
【記者廖郁菁∕報導】你贊成將投票年齡門檻下修至18歲嗎?東亞國家中僅臺灣訂為20歲,而近年社會上呼籲下修的聲音未曾停歇。今年大選後立院洗牌,修正草案終於得以送入國會,新進立委賴品妤同意,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權義相符為共識 關鍵直指投票率
「18歲要負完全的刑事責任,卻連領養寵物都不能。」現行民法訂定20歲為成年,對比刑法18歲便需負完全責任能力,賴品妤呼籲權利和義務應當相等。至於其他同設年齡門檻的法條是否跟進,她則認為應檢視當初立法目的,建請法務部通盤檢討,且必然須取得社會高度共識。針對異議者提出的心智疑慮,她反擊道:「成熟度是假議題。」現行選舉權以年齡為分野,透過公民審查或教育程度作為門檻既不合法也不合理,她批評此作法不只反民主,也禁不起檢驗。
即使各黨團紛紛表態支持下修,修憲門檻過高卻是一大難關。賴品妤指出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投票率」——草案送出立法院後進行公民複決,需要選舉人總額的過半數支持。然而去年(2019)6月修法後公投與大選脫鉤,兩者依法不得再同時舉辦,大幅增加達成投票率的難度。不過,她強調說服和溝通是公部門與民間組織的責任,一旦克服技術問題,修憲案的通過指日可待。
民進黨立委賴品妤(右一)。圖/賴品妤提供
檢視法案進度與影響 因教育促進政治參與
由於疫情緣故,民進黨團於新會期未列出優先法案,招致在野黨抨擊執政黨不重視選舉權門檻下修一事。面對外界的質疑,賴品妤苦笑,「我的立場一定是覺得要優先,但這也是我們要檢討的問題。」身為執政黨必須扛起防疫責任,因此行政重心著重於疫情,致其他法案被迫放緩。「我覺得這是要改進的事情,不能什麼都不做。」她不諱言地說。
身處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賴品妤相信教育的重要。她肯定下修年齡門檻能促進年輕人對政治的關懷,然而經年累月的教育影響更為深遠。她以年輕人對國族認同的比例變動為例,說明教育改革並非填鴨式的思想灌輸,而是提供機會讓年輕人更早接觸政治,學會獨立思考。參照近十年社運參與者年齡層的顯著下降,她對年輕人的政治參與意願抱持樂觀態度。賴品妤笑稱,同屬年輕人的自己作為民代,未來也會「不怯戰」,持續支持選舉權年齡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