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47期】千年歷史的大潭藻礁 與人類膠著的能源戰役

【記者黃郁晴、張茹崴/報導】不同於珊瑚礁的繽紛色彩,藻礁顯得較不亮眼,對許多人來說相當陌生,但近二十年來台灣獨一無二的桃園大潭藻礁不斷遭受破壞,一群有志之士已極力搶救多年。但究竟藻礁為何被視如珍寶呢?

 

藻礁的構成與生長特性

藻礁不是單一物種,是一群行使鈣化作用的藻類集合體,和珊瑚礁主要差異在於造礁過程:藻礁為藻類造礁,而珊瑚礁是動物造礁。臺灣長達1600公里的海岸線,唯獨桃園海岸有連續長達27公里的藻礁地形,這項獨特之處須配合天時地利等眾多巧合,例如:當地環境堅硬、水質適當使生物可附著生長並鈣化。而桃園海岸沙丘地形發達,海中含沙量偏高,卻剛好提供紅色殼狀珊瑚藻絕佳的生長環境,但藻礁生長速度極慢,目前礁體平均厚度僅4公尺。藻礁的結構像千層派,內部的孔隙正好可以容納不同種生物棲息,是「生命的聚寶盆」,孕育豐富的生態,白天可見頂級掠食性動物-裸胸鯙、各類螃蟹,然而看似寧靜的夜晚,實際上是夜行性生物熱鬧的派對時間,每個潮池各有驚喜。

 

全台藻礁分布圖。圖/程美玲提供

全台藻礁分布圖。圖/程美玲提供

 

藻礁面臨的問題與危機

但是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及汙染,藻礁的生存受到莫大的打擊。棲地方面主要有三大破壞:人工開發、突堤效應與漂砂與廢棄物汙染影響。自1997年起,為發展工業區始填海造陸;2001年陸續興建大潭火電廠、天然氣接收專用港及觀塘工業區,再加上2007年中油建設的輸氣管線工程都於藻礁上施工,嚴重破壞棲地完整性。而農業局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博士劉靜榆調查發現,觀音藻礁除了銅、鋅、鉻、砷等含量偏高外,還出現鋯、鈦、釷等非傳統稀有重金屬,上述金屬元素干擾細胞的組成,傷害葉綠體及其他胞器,減緩分生速率。再者,興建水泥防波堤加劇侵蝕海岸線,同時增加海水混濁度與漂砂量,影響藻類光合作用,阻塞生物的呼吸及濾食器官。突堤效應則造成北側藻礁被漂砂覆蓋,南側海岸被侵蝕,而興建防坡堤時的材料為事業廢棄物或人工廢棄物,往往覆蓋於礁體上,破壞藻礁。

 

能源與生態共存的兩難

因應政府口號:2025非核家園,未來能源發展目標為降低高汙染燃煤,提高天然氣發電量,因此大潭電廠準備將機組增加,計畫在觀塘工業港建造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使得藻礁再度面臨更嚴重的工程破壞。珍愛桃園藻礁」經營者程美玲和丈夫潘忠政參與「桃園在地聯盟」為生態奔走,志工們紛紛極力阻擋接收站的興建,但由於環評1999年通過至今仍有效力,因此只能透過環評大會辯論,說明中油此舉將使多樣化的物種嚴重消失,以及靠著近年來不斷發現的生物,如:2017年發現的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2018年再確認大潭藻礁海域是國際IUCN列名瀕危物種「紅肉ㄚ髻鮫」的育幼場;2019年白海豚在此現蹤,一再證實了藻礁無可限量的生態資源,唯有如此才能暫時延遲中油開發計畫。

 

生活在藻礁地帶的多樣生物。圖/程美玲提供

生活在藻礁地帶的多樣生物。圖/程美玲提供

 

山窮水盡疑無路

對於改變開發現況,程美玲表示無奈,既然中油以開發為目的,無論怎麼阻擋都沒有效果。「珍愛桃園藻礁」盡一切所能守護大潭藻礁家園,舉凡上街遊行、請願、請專家學者和律師打環保行政訴訟、與Mission Blue國際海洋保護組織合作將大潭設為希望熱點,甚至寫信給總統蔡英文,程美玲憶起志工和一群素味平生,卻為了環保前來支援大型活動的人們感動地說:「臺灣人守的是一種價值。」

 

而大學生該如何助藻礁一臂之力呢?程美玲認為轉發藻礁文章、參加夜觀活動、參與遊行陳情等活動,基本的聲援大家已經盡力了,目前其實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只能靠著不斷發現的特殊生物和東北季風吹拂延遲電廠計畫。究竟大潭藻礁該如何避免劫難,仍然是未知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