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期】社會教育體系需完整 勿把墮胎當避孕
【記者黃右翔、陳冠恩、廖郁菁/報導】衛教系教授高松景表示,《心跳法案》支持及反對方各有其道理,一方以「胎兒」為重,一方以「母體」為考量,並無對錯之分,故「教育」及「釐清爭議」應為重點,再進而探討墮胎與衛生教育之關聯。
法條定義模糊 易使理解錯誤
「只有透過教育,啟發一個人去思辨,並利用對話找出社會整體的共識。」高松景以《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一項所規定得以合法實施進行人工流產的六種情況為例,指出當前最具爭議的項目應為第六點: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他認為此條敘述過於模糊,容易導致漏洞、造成誤解甚至濫用──「誤把墮胎當避孕」。對此高松景強調,一定要透過理性對話,使雙方互相交流觀點,達成最終平衡的共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助理教授高松景。圖/高松景提供
「性教育」是重要課題 家庭和學校教育需並進
若站在「衛生教育」立場,高松景認為「墮胎」與「性教育」密不可分,應透過循序漸進的教學,使學生具有完整的性觀念,同時他也呼籲:「性教育要適齡教導。」如國中小應著重於「尊重異性」及「認識基本生理構造」等層面,至於墮胎、避孕等課程應該在高中、大學再教導較為恰當。另外,他反覆重申性教育的核心是教導學生「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包含親情、友情、愛情,是價值與能力的教學,更是「愛」的素養導向課程,學生如果能事先擁有正確的觀念,便能預防事後面對墮胎等憾事。「家庭教育」也是性教育重要的一環,他認為父母的首要任務應是以身作則,向子女示範「健康的親密關係」,不避諱回應子女對於「性」的好奇,但亦須視子女的年紀作適當的解釋。然而,對於當今衛生教育的環境,高松景遺憾地嘆息道,礙於其為非升學考科及各校經費編制不足等困境,漸進式的性教育難以落實,加上受傳統觀念桎梏的長輩總避而不談,導致現今學生的性知識理解不完整,成為一大隱憂。
跟進「全人性教育」潮流 教育「性」的三個重點
大學生如何進行避孕措施或進行安全性行為?高松景表明大學生正處在「艾瑞克森」的「友愛親密階段」,渴望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實屬正常,最理想的情況應為跟進國際正在推動的「全人性教育」,透過正規的性教育、愛情學等課程,讓學生了解「性」是知識、態度和能力三個面向的實踐,而不是單一方向的探討避孕、墮胎等議題,待學生具備足夠的素養後,自然能自己做決定,與他人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密關係。
(首圖/取自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