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報導者》:何榮幸談媒體崩壞與報導精神
【記者盛祖胤/報導】22日晚間,獨立媒體《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受邀至台師大演講,以「見樹又見林」為題,闡述《報導者》的目標與信念、以及創立至今的經歷和個人心得。
媒體黑暗時代 找回大眾信心
論及台灣傳統媒體的現況,何榮幸強調,當今仍有許多優秀的記者在為傳統媒體努力,但傳統媒體在年輕人心中已經被汙名化,「就這樣被埋葬在年輕世代對媒體的不信任當中」。因此,何榮幸在四年前創辦《報導者》,毅然決然投入新媒體汪洋。

關鍵三元素 灌溉今日《報導者》
說起《報導者》的來由,何榮幸說《報導者》有三個重要養分,分別是社會學、媒體改革以及調查報導。打開《報導者》的新聞,盡是動輒四、五千字的深度調查,原因是將他當時攻讀社會學的經驗帶入《報導者》,期許《報導者》能看見結構性問題,而非將事件當作單一個案。因此,社會學的視野便成為重要養分之一。

關於媒體改革,何榮幸則談起台灣新聞業追求新聞自由的歷程。當時,何榮幸身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曾與夥伴一同到行政院前靜坐抗議、發起連署,與時任新聞局長等人一同召開記者會,為新聞自由發聲。因為這樣的經歷,何榮幸深知新聞自由得來不易,希望《報導者》能以非營利性質作後盾,成為台灣媒體改革的一份子,保護新聞自由不受權勢者侵犯。
另外他也提到,自己在過去從事平面媒體時,便致力於產出調查報導,嘗試發揮媒體監督權勢的力量。即便深知可能得罪既得利益者、也曾害公司失去廣告收入,仍然堅持為公共利益而揭發真相,何榮幸認為這就是調查報導的精神。《報導者》投入大量時間,傾全力製作的《血淚漁場》、《傾斜掉的台鐵》、《深入全球假新聞之都》等,即是出於這樣的公益精神。
最壞時代 更要堅定信念
雖然當今媒體崩壞、記者被瞧不起,但何榮幸相信,「最壞的時代,其實也是最好的時代。」正是因為環境腐壞,才會有更多人願意挺身支持、甚至投身成為真正優秀的媒體,共同為台灣的新聞環境努力。「它一點都不容易,但值得長時間的努力。」這樣的信念,讓《報導者》在當前假新聞充斥、速食文化當道的年代,仍能逆勢走出自己的路。
核稿編輯/吳芝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