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期】運動與紓壓:生理與心理的相對論
【記者呂展綸、祝嘉敏/報導】你壓力大嗎?壓力來源非常多元,可能來自生活、課業或是家庭。每個人舒緩壓力的方法也不同,運動、聽音樂、好好睡上一覺都是選擇之一。
開設「運動心理學」課程的體育系教授洪聰敏表示,壓力來臨時,人通常會嘗試其他活動,藉此轉移注意力以紓解壓力。若選擇透過「運動」紓壓,並非真正將壓力源清除,而是讓腦袋產生神經生化物質,使思緒更加清晰,讓情緒處於正面狀態。
洪聰敏教授。圖/祝嘉敏攝
若想透過運動排解壓力,洪聰敏建議從事「多伸展『大肌群』的運動」能有效舒緩壓力,如游泳和跑步。由於人體的大肌群集中於下肢,因此運動時要盡可能伸展下肢,他也建議應保持在中等以上的運動強度,才能代謝壓力產生的腎上腺素和皮脂肪,同時保持運動時的節奏性,節奏所帶來的安定感,能使人放鬆且專心地投入運動。此外,洪聰敏也提醒,若想紓解壓力須從事「非競技類型」的運動,常見的三對三鬥牛儘管屬於大肌群運動,卻額外增加了輸贏競爭,並無法有效紓解壓力。
關於生理、心理與運動的關係,洪聰敏解釋,運動與心理可以用一條線來解釋,「心理影響運動,再由運動影響心理」。當腦神經被活化時會產生正面情緒,所以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對人體的影響一樣重要。某些神經被刺激後會伴隨心理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藉由自身的意志力去操控生理,因此生理與心理並沒有一方為被動者,兩者皆互相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