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校園

【雜學校】不只是斜槓!創辦人蘇仰志:別讓人教你怎麼做

【記者廖郁菁/報導】雜學校來了!從2016年創立至今,「雜學校」集結了眾多非主流教育單位,連續多年舉辦相關教育理念展覽,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教育平台。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10月30日蒞臨師大,分享他「不只是斜槓」的雜學創辦之路。

雜學校自2016年至今已舉辦至第四屆,今年以「人生變裝秀」為主題,認為個人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而雜學校希望能讓每個人活出自己的樣貌。圖/雜學校官網
雜學校自2016年至今已舉辦至第四屆,今年以「人生變裝秀」為主題,認為個人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而雜學校希望能讓每個人活出自己的樣貌。圖/雜學校官網

顛覆主流教育想像 「不太乖」成功起步
「教育要有新的革新,產生新的可能。」蘇仰志走向非主流教育的契機,始於他先前創辦的奧茲藝術於2014年獲利近150萬,讓他開始思考如何對教育的改革做出貢獻。於是,他決定在隔年創辦「不太乖教育節」,「乖乖做自己」的標語吸引超過500個非主流教育單位報名參展,例如知名的「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畫」、少年矯正學校「誠正中學」等,也成立了教育展的第一批忠實使用者。

不太乖教育節的成功,讓蘇仰志堅定改革教育的初心。2016年他改變形式與設計,創立了延續至今的教育平台「雜學校」,試圖解決臺灣整體教育的結構性問題。「Learn to be, not taught to fit.」他相信教育的作用不只是讓學生具有競爭力,這也是雜學校選擇以三頭六臂的「三太子哪吒」為標誌的原因。「我們在意的是你做了什麼。」蘇仰志指出,他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教育體制,儘管世界無法為我們客製化,但我們能透過教育平台,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方式。

「Learn to be, not taught to fit.」在雜學校中人們尋求自我實現的可能,而蘇仰志相信雜學校能成為一場教育界的溫柔革命。圖/廖郁菁攝
「Learn to be, not taught to fit.」在雜學校中人們尋求自我實現的可能,而蘇仰志相信雜學校能成為一場教育界的溫柔革命。圖/廖郁菁攝

策展為改變世界 自我實現選擇價值
蘇仰志將雜學校的成立喻為一種社會運動,策展是改變的開始,卻還無法真正改變世界,一如廣告策略中「從A到B」的過程。在雜學校中,攤位不是為了販售商品,而是為了宣傳教育理念而存在,如「眼球中央電視台」、「臺灣吧」等,也許這些單位與教育缺乏緊密連結,但他揀選的標準便是「多元」。蘇仰志指出,年輕世代跳脫傳統,開始在價格與價值之間選擇「價值」,而多數來看展的年輕人「他們不是來看教育的創新,而是來看自我實現的各種可能」。因此展覽多元呈現各種學校不會教的內容,讓各世代的觀展者都能參與其中,找到自己最適合前進的方向。

面對同學提問是否有跳脫都市的可能,蘇仰志指出下鄉需要社會資本與與社群連結,但他也期待雜學校在臺東各地綻放的一天。圖/廖郁菁攝
面對同學提問是否有跳脫都市的可能,蘇仰志指出下鄉需要社會資本與與社群連結,但他也期待雜學校在臺東各地綻放的一天。圖/廖郁菁攝

蘇仰志最後扣回主題,指出「其實斜槓沒什麼了不起」。他認為「斜槓」是以既定符號來框架發展,反而限縮了無限可能;更甚的是,日新月異的社會讓「斜槓」成為變遷下的必然狀態,不再是特別技能。「除了斜槓,更要雜學!」唯有多方位地伸出觸角,才能接觸到更多更廣的世界,讓我們不再是現今教育體制下的犧牲者,而能真正成為主宰自我的主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