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歌是文學嗎?」馬世芳漫談搖滾詩人巴布狄倫歌詩集
【記者李睿雅、黃郁茜/報導】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Bob Dylan)歌詩集套書甫出版,資深廣播人馬世芳以總編輯的身分,於本月6日下午於誠品生活松菸店開講,分享翻譯過程的辛勞與收穫,並深度挖掘巴布狄倫歌曲後的秘辛。
翻譯是「屠殺」?譯者身負重任
「翻譯註定是場屠殺,被殺的讀者只能是啞巴。」談及翻譯過程的艱辛,馬世芳承認,譯者賦予文字進入另外一個國度的權利,但同時也控制了文字所扮演的角色,不論是結構、概念、思想,都是環環相扣的。英文歌詞存在著無限的的解釋空間,但是被譯為中文時,勢必只能選擇一種意象。縱使讀者的思想是獨一無二的,但翻譯當下,卻必須排除讀者原有的一百種想像,而讀者也無從爭辯,畢竟這是譯者賦予這些文字進入另一個國度的入場券。
巴布狄倫歌詩集共有16位作家合力翻譯,馬世芳形容巴布狄倫是個「老頑童」,從不向人訴說歌詞的意義,詢問他的人甚至會被戲弄得更糊塗,考據的過程著實吃足了苦頭。一邊扛著原著的創作的責任,另一邊則揹著讀者的期望,譯者們有志一同此為翻譯此書最大的挑戰。
剖析巴布狄倫 梳理歌詞秘辛
巴布狄倫歌詞之難解,並非在於艱澀的用字遣詞,而是善用隱喻與引用,使淺顯易懂的字彙饒富語言趣味。巴布狄倫引用的典故包羅萬象,除了莎士比亞及新舊約聖經,貌似不起眼的一句話,更可能源自美國南北戰爭時的歌謠,甚至是中世紀以降的歐陸庶民音樂,因此就算是文學涵養極好的聽者,也可能難以理解歌詞的箇中意義。
「Only one thing I did wrong/Stayed in Mississippi a day too long.」馬世芳具體援引了《Mississippi》的歌詞為例,指出此段歌詞事實上出於1930、1940年代間美國民俗學者艾倫․羅馬克斯(Alan Romax)受國會圖書館之託,在美國南方監獄採集的囚犯歌謠。除了引典的考證,馬世芳大方坦承翻譯過程的困境與挫折感,因為必須兼顧詩的韻律感、根植於庶民語言,所以翻譯時得站在台灣讀者的語感為出發點,才能順暢地傳達詩意與音樂性,使讀者對內容產生共感。
超越文化隔閡 理解音樂真諦
講座題目「我的歌是文學嗎?」來自巴布狄倫在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感言,如同莎士比亞在創作劇本時也從未想過「我的劇本是文學嗎?」,為了被傳唱、被聽見而唱,正是巴布狄倫所掛心的。
「很多『文青』只是聽過《Blowin in The Wind》就以為自己認識Dylan了,但其實理解背後在講的事,才是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的。」講座尾聲,馬世芳略帶感性地道出,自己已聽巴布狄倫的歌三十載,盼能透過一己之力讀者讓更全面的認識這些歌,也能消除文化的隔閡。倘若文明滅絕後,只剩一本巴布狄倫詩集,也希望未來的人也能透過這本歌詩集,試著揣摩這個世代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