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期】海外搭僑:體驗當地與尋找自我
【記者黃驛惠/報導】為拓展國際視野及增進對政府駐外僑務工作之認識,106年起外交部僑委會與海外僑民合作,提供機會讓台灣學子到海外認識世界。107年曾參與海外搭僑計劃赴美國橙縣的同學蔡珮歆分享過程中的體驗。
不期而遇 碰上搭僑計畫
蔡珮歆當年因原本申請的暑期活動落榜,開始尋找其他活動,因而得知海外搭僑計畫,發現距離申請時間尚有一個月,加上出國地點選擇多樣、可獲得的補助也多,便毅然報名參加。
地點、互動特別成亮點 與僑民一同生活
提到計畫特色,蔡珮歆認為這個活動有三大亮點,分別為地點多樣、互動者不同以及參訪點的特殊。由於計畫有多個國家可選,加上僑委會與當地僑民合作,抵達後會寄宿於僑民家中一同生活。另外,由於僑民身份參與者還能拜訪市長、參觀CSI、模擬法庭現場等。最後,大多數的國際交流活動到異地需要以英文溝通,但因為海外搭僑計畫主要與僑民互動,因此可以在國外使用自己的慣用語言,更讓她認為此活動富滿人情味與開心。
反思所學 顛覆原先想像
談及此趟計劃的難忘經驗,蔡珮歆大方分享自己因搭僑所獲得的反思,「在美國一定要說英文嗎?」從小被教育著學好英文很重要,英文好便成為崇拜的指標。然而參與此次活動後,她發現正因為僑民努力凝結社群才得以在當地保留原有文化和語言。另外,此趟旅程也使她顛覆原先在媒體影響下,耳濡目染崇尚美式食物、好萊塢電影等對美國的想像。她感受到有一群溫暖的人默默在異地為台灣努力,例如蓋僑胞的老人安養中心、當志工提供中心醫療照護,僑教中心也提供許多諮詢服務、講座使僑民融入當地生活,僑民情感因此更加凝聚,這些溫暖體會都是她返程後,心繫美國的真正原因。
參與甄選 與考核官搭起一座橋
對於有興趣參與的同學,蔡珮歆熱心提供三項做為準備上的參考,第一,邏輯性,思考自己為何要參與這項活動,舉例之間要有所關聯。第二,故事線,可善用故事方式敘述自己的參加背景,有助於加深印象。第三,換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是活動的考核官,會想錄取怎樣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