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43期】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我來自台灣

【記者徐珮華/報導】國際青年大使為外交部所推動的交流計畫,目的為拓展我國青年的國際視野,同時深化與其他國家的雙向交流。曾於106年赴菲律賓及印尼交流,地理系108級籃可芸分享活動內容及個人參與感受。

 

免額外支出 外交部助拓展青年視野

籃可芸表示自己熱愛嘗試不同事物,得知活動期間花費皆由外交部負責,並不需要自身負擔額外費用,因此決定把握機會參加。談及青年大使需要具備的特質,她認為外語能力必備外,個性也需活潑外向、勇於表達,並且需要熱愛及了解臺灣,在進行宣傳時才有足夠的能力與資訊與外國人分享。

 

面試重重關卡 鼓勵展現自我特色

原先青年大使分為外語組及才藝組招收,這兩年則新增舞台劇場管理組與攝影組。籃可芸參與的外語組採全英文面試分三關卡,首先為一分鐘自我介紹,簡述自己個性及參加青年大使原因;接下來則以兩分鐘宣介臺灣,形式不限,她分享當時自己化身為導遊,帶領評審認識日月潭,也有其他面試者以主播的形象,或現場製作餃子來吸引目光;最後則由評審依據自傳,進行三分鐘問答。

 

專家夥伴共同學習 齊心肩負宣傳責任

正式活動開始前,需經歷為期一個月的能力培訓,邀請各領域專家向大家補充臺灣文化、政經等相關知識,同時外交官也前來與大家分享國際場合應對及國際禮儀事宜。此外,身旁的夥伴擁有各自專長外,更共同具備「毅力」此項特質,即便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及難以跨越的檻,大家也會合作想辦法解決。「我覺得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船上,沒有一個人會跳下船。」籃可芸認為,青年大使除了肩負對外宣傳的責任,更多了一份絕不輕言放棄的決心。

 

徵選貴在事前準備 大學時期勇於接觸

回首過程,籃可芸坦言最困難的便是徵選,自己也是再次參與徵選時才獲錄取,不僅面試當下必須克服心魔,事前也須做足準備。她建議能向已參加過的朋友請教相關問題,並觀察對方具有哪些特質值得學習,或是多方詢問徵選過程是否曾遇到什麼困難,以利加強自己不足的部分。她舉例若是對於國際局勢不甚了解,可以每天看國際新聞累積知識;若是英文口說需要加強,能夠請幾位朋友聆聽並指出缺失。正式面試時難免會緊張,但只要做足了準備,就能降低可能會發生的風險。

「不要怕去嘗試任何你有興趣的東西。」籃可芸鼓勵大家在最精華的大學時段多接觸不同的事物,並且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的,也許哪天回頭看看現在,會發現自己因此成長許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